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棘(jí)。谁从穆公?子车奄(yǎn)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zhuì)惴其栗(lì)。彼苍者天,歼(jiān)我良人!如可赎(shú)兮,人百其身!
交交:鸟鸣声。黄鸟:即黄雀。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子车:复姓。奄息:字奄,名息。特:杰出的人材。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良人:好人。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防:抵当。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参考资料:
交交黄鸟,止于棘(jí)。谁从穆公?子车奄(yǎn)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zhuì)惴其栗(lì)。彼苍者天,歼(jiān)我良人!如可赎(shú)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鸟鸣声。黄鸟:即黄雀。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子车:复姓。奄息:字奄,名息。特:杰出的人材。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良人:好人。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防:抵当。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参考资料: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译文
译文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注释
注释
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黄鸟:即黄雀。
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子车:复姓。奄息:字奄,名息。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虎同此,这三人是当时秦国有名的贤臣。
特:杰出的人材。
“临其穴”二句:郑笺(jiān):“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
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良人:好人。
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范宣子为政,诸(zhū)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币:帛,古代通常用作礼物。这里指诸侯向盟主晋国进献的贡品。病:这里作动词用,忧虑。
郑伯:郑简公。子产:即公孙侨,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前543)执政。寓:寄,传书。子西:郑大夫。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 侨:子产自称。贿:财物。
夫令名,德之舆(yú)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wú)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jùn)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fén)其身,贿也。”
令名:好的名声。公室:指晋君。赖:恃,凭借。没没:沉溺,贪恋。舆:车子。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篇。只:语助词,没有意义。见《诗经·大雅·大明》篇。“无贰尔心”:即“尔心毋贰”。迩:近。 浚:取。 焚身:丧身。
宣子说,乃轻币。
说:通“悦”,高兴。
参考资料:
范宣子为政,诸(zhū)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晋范宣子执政,诸侯去朝见晋国时的贡纳的财礼很重,郑国人对此感到头痛。
币:帛,古代通常用作礼物。这里指诸侯向盟主晋国进献的贡品。病:这里作动词用,忧虑。
郑伯:郑简公。子产:即公孙侨,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前543)执政。寓:寄,传书。子西:郑大夫。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 侨:子产自称。贿:财物。
夫令名,德之舆(yú)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wú)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jùn)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fén)其身,贿也。”
“好名声,是装载德行远远传播的车子。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了基础才不至于败坏,不也应该致力于这个吗?有了德行就会与人同乐,与人同乐才能在位长久。《诗经》说:‘快乐啊君子,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这就是说有美德啊!‘上天看顾你,不要三心二意。’这就是说有好名声啊!心存宽恕来发扬美德,那么好名声就可以四处传播,因此远方的人纷纷来到,近处的人得到安心。是宁可让人说您‘您确实养活了我’,还是说‘您榨取我来养活自己’呢?大象有了象牙而使自己丧生,这是因为象牙也是值钱的财货呀。”
令名:好的名声。公室:指晋君。赖:恃,凭借。没没:沉溺,贪恋。舆:车子。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篇。只:语助词,没有意义。见《诗经·大雅·大明》篇。“无贰尔心”:即“尔心毋贰”。迩:近。 浚:取。 焚身:丧身。
宣子说,乃轻币。
范宣子听了很高兴,就减轻了诸侯进贡的财礼。
说:通“悦”,高兴。
参考资料:
文章开头先交待了子产写这封信的背景。当时晋国为盟主,范宣子(士匄)为中军将,主持晋国政事。在范宣子执政时,加重征收诸侯对晋国贡献的财物。郑国也以此为患。公元前549年2月,郑简公到晋国朝会,郑大夫子西陪同前往,子产让子西捎带书信,以劝告范宣子。
信的开头故作危激之论:“您治理晋国,四邻的诸侯没有听说您有什么美德,只听到了您加重了各国缴纳的贡物,我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子产作为小国的大夫。写信给盟主国的执政竟然如此不客气,指出范宣子执政时“不闻令德”,“而闻重币”,这的确是振聋发聩之言。子产故作惊人之语,以期引起范宣子的重视。
子产在信中说:“我听说君子领导国家和家族的,不是担心没有财物,而是担心没有美好的声誉。如果把诸侯的财物都集中到晋国的王室,那么诸侯就会对晋国产生二心。假如您私自占有,晋国的人民就会离心。诸侯有了二心,晋国的盟主地位就会动摇;晋国人民不信任您,您也不能保家。不要再执迷不悟,要这些财物也没有什么用。”子产从“令德”推出“令名”,点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君子长(掌)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称霸的大国压榨势力范围内的小国,是春秋时代的一种暴政,它必然引起国家间的冲突,子产警告范宣子,压榨过重,将使诸侯不满,人民离心,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范宣子将处于既不能保国又不能卫家的境地。如果家破人亡,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就没有用了。既然贪敛财物危害甚大,就不要再一意孤行了。
子产继续写道:“好的声誉,是传播美德的车子;美德,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了牢固的基础,国家才不会崩溃。还是努力追求美德吧!在位者有美德,人民就快乐,人民快乐,国家就能保持长久。《诗经》中说:‘君子乐和有德,就能奠定国家的基础。’这就是因为有美德啊!《诗经》中又说:‘上帝看着你,你不要三心二意。’这就是有美名啊!用宽宥谅解的精神来发扬美德,那么好的名声就能像车载一样传播,因此远方的人来归附,近处的人安居。您是宁可让人家说‘您实在是养活了我,’还是说‘您榨取我的血汗来养活您自己’。大象因为有了象牙而毁了自己,这是因为象牙值钱的缘故。”
子产这一席话酣畅淋漓,进一步阐发了“令名”与“令德”的作用,从“令名”又推回“令德”,反复阐述,不惮其烦。他说,美名是装载美德的工具,美德则是国家的基础。国家依靠这个基础才不致崩溃。在位的执政者如发扬美德,就会声名远播,“远至迩安”。子产认为,具有美德的人绝不会贪重币帛,他尖锐的指出:“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究竟让诸侯国由于盟主采取宽厚政策而心怀感激,还是让诸侯国受尽压榨而心怀怨恨,从而动摇晋国的盟主地位。不言而喻,聪明的执政者一定会采取前一种政策。子产最后用大象因为自己的牙齿贵重而给自身招来祸患的比喻,警告范宣子:不要因为采取贪重币帛的短视政策而给晋国带来灾难。
子产的信收到了效果,范宣子看了信以后很高兴,于是就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子产致范宣子的这封信立意高远,持论正大,信中虽有危激之语,但并非危言耸听。子产站在为晋国和范宣子个人谋划的立场上,指出国家和家族赖以存亡的道德基础,并为范宣子描绘了一幅道德基础崩溃后国亡家败的图景,不由范宣子不信服。“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文笔矫捷雄健,如江河奔流,势不可遏,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
子产的信中还巧妙设喻,以加强自己的论点。如“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将声誉比喻成装载美德的车子,将美德比喻成国家大厦的基石,既形象生动,又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其“象有齿以焚其身”的比喻,更是紧紧扣住文章的主题,阐明了君子为政不能贪贿,贪贿只能招来祸患的深刻道理。子产信中还恰当地引用了《诗经》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良好的艺术效果。
子产的这封信中,还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整篇文章都以对比的手法阐明“重币”与“轻币”的不同后果,说明“令名”与“令德”的关系,以印证“重币”之害。写“重币”处,作危激语;写“德名”处,作赞叹语,层次井然,褒贬分明。信中“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对比强烈,令人警醒。
子产这封书信,虽然持论堂堂正正,但由于注意引文长短交替,顿挫有致,并多方设喻对比,援引《诗经》,所以丝毫不使人感到枯燥和说教的气味。子产以其严密的推理和精警的语言使范宣子倾心受谏,减轻了各诸侯国的负担。《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堪称是先秦书信散文的代表作品。
楚襄(xiāng)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sà)然而至,王乃披襟(jīn)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shù)人安得而共之!”
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周赧王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前—前)在位。兰台之宫:朝廷收藏典籍收罗文士之所,也为楚王冶游之处,在郢都以东,汉北云梦之西。景差:楚大夫,《汉书·古今人表》做“景磋”。“差”为“磋”之省借。侍:站立左右侍候,这里指随从。飒:风声。披襟:敞开衣襟。当之:迎着风。当,对着,面对。寡人: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庶人:众人,指人民。共:指共同享有。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pǔ)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zhǐ)句(gōu)来巢(cháo),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独:唯独,只是。安:疑问代词,怎么。得:得以,能够。溥:通“普”,普遍。畅:畅通。枳:一种落叶小乔木,也称枸橘,枝条弯曲,有刺。句:弯曲。来:招致。巢:用作动词,筑巢。空穴来风: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进来。空穴,连绵词,即孔穴。其:指“鸟巢”和“风”。托:依靠,凭借。然:如此,这样。殊:异,不同。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yín)溪谷,盛怒于土囊(náng)之口。缘太山之阿(ē),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péng)滂(pāng),激飏(yáng)熛(biāo)怒。耾(hóng)耾雷声,回穴错迕(wǔ)。蹶(jué)石伐木,梢(shāo)杀林莽(mǎng)。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jiàn),眴(xuàn)焕粲(càn)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pái)徊(huái)于桂椒(jiāo)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huì)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tí)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cháng)徉(yáng)中庭,北上玉堂,跻(jī)于罗帏(wéi),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zhòng)人状,直惨凄惏栗(lì),清凉增欷(xī)。清清泠(líng)泠,愈病析酲(chéng),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始:开始,最初。安:怎样。青蘋之末:即青蘋的叶尖。蘋,蕨类植物,多年生浅水草本。亦称“四叶菜”,“田字草”。侵淫:渐渐进入。溪谷:山谷。盛怒:暴怒,形容风势猛烈。囊:洞穴。缘:沿着。泰山:大山。泰:通“太”。阿:山曲。飘忽:往来不定的样子,此处形容风很大。淜滂:大风吹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激飏:鼓动疾飞。熛怒:形容风势猛如烈火。熛,火势飞扬。耾耾:风声。雷声:言风声如雷。回穴:风向不定,疾速回荡。错迕:盘旋错杂貌。蹶石:摇动山石,飞沙走石。蹶,撼动。伐木:摧断树木。梢杀林莽:摧毁树林和野草。梢杀,指毁伤草木。莽,草丛。被丽披离:皆连绵词,四散的样子。冲孔:冲进孔穴。动楗:吹动门闩。楗,门闩。眴焕粲烂:皆连绵词,色彩鲜明光华灿烂的样子。离散转移:形容微风向四处飘散的样子。飘举:飘飞飘动的意思。升降:偏义复词,“升”意。乘凌:上升。乘,升。高城:高大的城垣。深宫:深邃的宫苑。抵:触。华:同“花”。振:摇动振荡。桂:桂树,一种香木。椒:花椒,一种香木。翱翔:形容风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回旋。激水:激荡的流水,犹言急水。芙蓉之精:芙蓉的花朵。精,通“菁”,即华(花)。猎:通“躐”,践踏,此处为吹掠之意。蕙:香草名,和兰草同类。离:经历。《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离,历也。”秦蘅:本产于秦地(今天水一带)的一种杜衡。概: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此处为吹平意。新夷:即“辛夷”,又名“留夷”,一种香草。被:覆盖,此处为掠过之意。荑杨:初生的杨树。回穴冲陵:回旋于洞穴之中,冲激于陵陆之上。冲,冲撞。陵,通“凌”,侵犯。萧条众芳:使各种香花香草凋零衰败。萧条在此处用为动词。倘佯:犹“徘徊”。中庭:庭院之中。一说即位置居中的庭院。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殿堂的美称。跻:上升,登上。罗帷:用丝罗织成的帷幔。洞房:指宫殿中深邃的内室。洞,深。中人状:指风吹到人身上的样子。中,吹中,吹到。状,状况,情形。直:特意,特别。憯凄:凄凉悲痛的样子。惏栗:寒冷的样子。增:通“层”,重复,反复。欷:唏嘘。本是叹息或叹息声,这里是说在酷热的天气,遇到一阵清凉的风吹来,不禁爽快地舒了一口气。清清泠泠:清凉的样子。愈病:治好病。析酲:解酒。酲,病酒,酒后困倦眩晕的状态。发明耳目:使耳目清明。发,开。明,使之明亮。宁体便人:使身体安宁舒适。
参考资料:
楚襄(xiāng)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sà)然而至,王乃披襟(jīn)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shù)人安得而共之!”
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由宋玉景差陪同。一阵风飒飒吹来,楚襄王就敞开衣襟迎着吹来的清风说:“这风好爽快呵!这是我与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回答道:“这只是大王享受的风,百姓怎么能与王共同享受它呢!”
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周赧王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前—前)在位。兰台之宫:朝廷收藏典籍收罗文士之所,也为楚王冶游之处,在郢都以东,汉北云梦之西。景差:楚大夫,《汉书·古今人表》做“景磋”。“差”为“磋”之省借。侍:站立左右侍候,这里指随从。飒:风声。披襟:敞开衣襟。当之:迎着风。当,对着,面对。寡人: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庶人:众人,指人民。共:指共同享有。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pǔ)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zhǐ)句(gōu)来巢(cháo),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流动的空气,它普遍而畅通无阻地吹送过来,不分贵贱高下,都能吹到。现在你却认为只有我才能享受它,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答道。“我听老师说,枳树弯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由于所依托的环境条件不同,风的气势也就不同了。”
独:唯独,只是。安:疑问代词,怎么。得:得以,能够。溥:通“普”,普遍。畅:畅通。枳:一种落叶小乔木,也称枸橘,枝条弯曲,有刺。句:弯曲。来:招致。巢:用作动词,筑巢。空穴来风: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进来。空穴,连绵词,即孔穴。其:指“鸟巢”和“风”。托:依靠,凭借。然:如此,这样。殊:异,不同。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yín)溪谷,盛怒于土囊(náng)之口。缘太山之阿(ē),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péng)滂(pāng),激飏(yáng)熛(biāo)怒。耾(hóng)耾雷声,回穴错迕(wǔ)。蹶(jué)石伐木,梢(shāo)杀林莽(mǎng)。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jiàn),眴(xuàn)焕粲(càn)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pái)徊(huái)于桂椒(jiāo)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huì)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tí)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cháng)徉(yáng)中庭,北上玉堂,跻(jī)于罗帏(wéi),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zhòng)人状,直惨凄惏栗(lì),清凉增欷(xī)。清清泠(líng)泠,愈病析酲(chéng),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楚襄王问道:“那风,最初是从哪里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等蓟风势逐渐平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栓了。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它吹动花草,散发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往来回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平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凄凉寒冷得很,清凉的冷风使人为之感叹。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始:开始,最初。安:怎样。青蘋之末:即青蘋的叶尖。蘋,蕨类植物,多年生浅水草本。亦称“四叶菜”,“田字草”。侵淫:渐渐进入。溪谷:山谷。盛怒:暴怒,形容风势猛烈。囊:洞穴。缘:沿着。泰山:大山。泰:通“太”。阿:山曲。飘忽:往来不定的样子,此处形容风很大。淜滂:大风吹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激飏:鼓动疾飞。熛怒:形容风势猛如烈火。熛,火势飞扬。耾耾:风声。雷声:言风声如雷。回穴:风向不定,疾速回荡。错迕:盘旋错杂貌。蹶石:摇动山石,飞沙走石。蹶,撼动。伐木:摧断树木。梢杀林莽:摧毁树林和野草。梢杀,指毁伤草木。莽,草丛。被丽披离:皆连绵词,四散的样子。冲孔:冲进孔穴。动楗:吹动门闩。楗,门闩。眴焕粲烂:皆连绵词,色彩鲜明光华灿烂的样子。离散转移:形容微风向四处飘散的样子。飘举:飘飞飘动的意思。升降:偏义复词,“升”意。乘凌:上升。乘,升。高城:高大的城垣。深宫:深邃的宫苑。抵:触。华:同“花”。振:摇动振荡。桂:桂树,一种香木。椒:花椒,一种香木。翱翔:形容风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回旋。激水:激荡的流水,犹言急水。芙蓉之精:芙蓉的花朵。精,通“菁”,即华(花)。猎:通“躐”,践踏,此处为吹掠之意。蕙:香草名,和兰草同类。离:经历。《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离,历也。”秦蘅:本产于秦地(今天水一带)的一种杜衡。概: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此处为吹平意。新夷:即“辛夷”,又名“留夷”,一种香草。被:覆盖,此处为掠过之意。荑杨:初生的杨树。回穴冲陵:回旋于洞穴之中,冲激于陵陆之上。冲,冲撞。陵,通“凌”,侵犯。萧条众芳:使各种香花香草凋零衰败。萧条在此处用为动词。倘佯:犹“徘徊”。中庭:庭院之中。一说即位置居中的庭院。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殿堂的美称。跻:上升,登上。罗帷:用丝罗织成的帷幔。洞房:指宫殿中深邃的内室。洞,深。中人状:指风吹到人身上的样子。中,吹中,吹到。状,状况,情形。直:特意,特别。憯凄:凄凉悲痛的样子。惏栗:寒冷的样子。增:通“层”,重复,反复。欷:唏嘘。本是叹息或叹息声,这里是说在酷热的天气,遇到一阵清凉的风吹来,不禁爽快地舒了一口气。清清泠泠:清凉的样子。愈病:治好病。析酲:解酒。酲,病酒,酒后困倦眩晕的状态。发明耳目:使耳目清明。发,开。明,使之明亮。宁体便人:使身体安宁舒适。
参考资料:
风没有生命,本无雄雌之分,但王宫空气清新,贫民窟空气恶浊,这乃是事实。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对风的感知不同,生动、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雄风”与“雌风”的截然不同,反映了帝王与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前者骄奢淫逸,后者凄惨悲凉。寓讽刺于描述之中,意在言外。
帝王幽居深宫,生存环境优越,肆虐的狂风进了高城深宫,早已化为清凉治病的和风;而生活在穷巷贫窟的庶民生存环境恶劣,没有防护实施,狂风肆意侵凌,无奈的遭受着风的凄苦。正如文中指出“枳勾来巢,空穴来风,所托者然也,则风气也殊焉。”因为生存条件的不同,所以对风的感受也就不同,风带给帝王的是享受,带给贫民的是灾难。不管宋玉是插科打诨,逗帝王开心,还是暗藏讽谏,风带给不同条件的人的祸福感受是客观存在的。
文章从开头到“臣闻於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为第一段。这段通过引起“雄风”和“雌风”论辩的背景,提出风气带给人不同感受的论点。
第二段论述了风的形成、起源以及由弱到强、由强衰弱直至进入深宫化为清风四处飘散吸取万物精华而后带给帝王享受的过程。肆虐的狂风在入城前飘散为清风乘越高墙入於深宫,摇动华叶,徘徊香木之间,寻取其幽香;临池采芙蓉芳香;出水掠蕙草浓香;劈开秦衡,摆动新夷掠取清香,披开荑杨收取嫩香,然后带着五香的新鲜徜徉中庭,北上玉宫,又通过层层帷幕进入深宫。这段描写颇为生动,像是描写一个殷情而又谨慎的君王侍臣,小心的调制着君王需求的和风。这里对风的描写暗喻了帝王贪欲的神圣特权,以及臣民伺候帝王的恭敬与虔诚。帝王得到的不像是自然的风,而是精心调制的服务。这风带给帝王的享受,好像是一付神药,这种轻松与愉悦像是病愈酒醒,耳聪目明,舒服至极,使得帝王不由的感叹“好痛快!”这就是帝王享受的雄风。这也是对帝王的生活侧面写照,揭示了帝王生活的奢求与贪欲。
第三段论述了庶人的风。突然起於闭塞的巷道中,扬起沙尘,像愤怒的冤魂恶鬼叫嚣着冲孔袭门。光这来势,就让人感觉这风对于贫民不怀好意的侵犯是何等的嚣张可怕啊!继而卷起沙粒,吹起死灰,搅起污秽肮脏的垃圾,扬起腐臭的气味,斜插进破瓮做的窗户,直冲茅庐。这阴风在贫窟里肆意妄为,使得贫民头昏胸闷,伤心劳神,疲软无力,继而发烧生病,吹到嘴上生口疮,吹到眼上害红眼病,进而嘴巴抽搐吮动,咿呀叫喊,说不出话来,得了中风病。这就是庶人的雌风。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的庶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庶民生存的艰难与痛苦。
通过帝王的雄风与贫民的雌风,我们深切感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平等。这不平等的根源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权的肆意践踏。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造成雄风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享受,而雌风带来的是欲哭无泪的灾殃。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wěi)献他鼎(dǐng)而请盟(méng)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cén)鼎。
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柳下惠,一称柳季。以……为:把……当做。国:此指极珍贵的珍宝。信:诚信。破:破坏。全:保全。难:困难。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wěi)献他鼎(dǐng)而请盟(méng)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cén)鼎。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柳下惠,一称柳季。以……为:把……当做。国:此指极珍贵的珍宝。信:诚信。破:破坏。全:保全。难:困难。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舞师武勇之貌。朱熹注“简易不恭之意”。方将:将要。万舞:舞名。方中:正好中午。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人俣(yǔ)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pèi)如组。
硕人:身材高大的人。俣俣:魁梧健美的样子。公庭:公爵的庭堂。辔:马缰绳。组:丝织的宽带子。
左手执龠(yuè),右手秉翟(dí)。赫(hè)如渥(wò)赭(zhě),公言锡(xī)爵(jué)。
龠:古乐器。三孔笛。秉:持。翟:野鸡的尾羽。赫:红色。渥:厚。赭:赤褐色,赭石。锡:赐。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山有榛(zhēn),隰(xí)有苓(líng)。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榛: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隰:低下的湿地。苓: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西方:西周地区,卫国在西周的东面。美人:指舞师。
参考资料: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鼓声擂得震天响,盛大万舞要开场,正是红日当空照,舞蹈领队站前方。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舞师武勇之貌。朱熹注“简易不恭之意”。方将:将要。万舞:舞名。方中:正好中午。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人俣(yǔ)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pèi)如组。
舞师健壮又英武,公庭上面演万舞。动作有力如猛虎,手握缰绳似丝足。
硕人:身材高大的人。俣俣:魁梧健美的样子。公庭:公爵的庭堂。辔:马缰绳。组:丝织的宽带子。
左手执龠(yuè),右手秉翟(dí)。赫(hè)如渥(wò)赭(zhě),公言锡(xī)爵(jué)。
左手拿着龠管吹,右手野鸡翎毛挥。红光满面像赭涂,公侯连说快赐酒。
龠:古乐器。三孔笛。秉:持。翟:野鸡的尾羽。赫:红色。渥:厚。赭:赤褐色,赭石。锡:赐。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山有榛(zhēn),隰(xí)有苓(líng)。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高高山上有榛树,低田苍耳绿油油。心里思念是谁人?四方舞师真英武。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
榛: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隰:低下的湿地。苓: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西方:西周地区,卫国在西周的东面。美人:指舞师。
参考资料:
《简兮》一诗的主题,旧说是讽刺卫君不能任贤授能、使贤者居于伶官的诗,如《毛诗序》、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等均持此说。而今人多以为《毛诗序》不足征,纷出新解。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认为是描写舞女辛酸的诗歌,翟相君《诗经新解》却考定诗中舞者为庄姜,此篇是讽谕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案据诗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可知有关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是卫国宫廷女子(贵族妇女或一般侍女)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此说可从。最后一章的低回缠绵之气与前三章所描写的豪迈壮阔气象反差极大,疑为错简。然古代一直这么错下来,以误区当真境,亦无不可。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四章,吴闿生《诗义会通》曾引旧评说“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后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复沓,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两句是“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两句的扩展延伸,钟惺《评点诗经》云:“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而“后一章两‘兮’字忽作变调,亦与首章首句神韵相应”(陈继揆《读诗臆补》),以“细媚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牛运震《诗志》)。
宛彼鸣鸠(jiū),翰(hàn)飞戾(lì)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mèi),有怀二人。
宛:小的样子。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翰飞:高飞。戾:至。戾天,犹说“摩天”。先人:死去的祖先。明发:天亮。有:同“又”。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yī)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齐圣:极其聪明智慧的人。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昏:愚昧。不知:愚昧无知的人。壹醉:每饮必醉。富:盛、甚。敬:通“儆”,警戒,戒慎。仪:威仪。又:通“佑”,保佑。
中原有菽(shū),庶民采之。螟(míng)蛉(líng)有子,蜾(guǒ)蠃(luǒ)负之。教诲尔子,式穀(gǔ)似之。
中原:即原中,田野之中。菽:大豆。这里指豆叶。螟蛉:螟蛾的幼虫。蜾蠃: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负:背。尔:你、你们,此指作者的兄弟。式:句首语气词。榖:善。似:借作“嗣”,继承。
题(dì)彼脊()令,载(zài)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sù)兴夜寐,毋忝(tiǎn)尔所生。
题:通“睇”,看。脊令:鸟名,通作“鶺(jí)鸰(líng)”,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载:则、且。斯:乃、则。迈:远行,行役。忝:辱没。所生:指父母。
交交桑扈(hù),率场啄粟(sù)。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交交:鸟鸣声。一说是往来翻飞的样子。桑扈: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率:循、沿着。场:打谷场。填:通“瘨(diān)”,病。寡:贫。宜:犹“乃”。岸:诉讼。毛传:“岸,讼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与“犴”通,犴,狱也。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zhuì)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温温:和柔的样子。恭人:谦逊谨慎的人。如集于木:像鸟之集于树木,惧怕坠落。惴惴:恐惧而警戒的样子。
参考资料:
宛彼鸣鸠(jiū),翰(hàn)飞戾(lì)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mèi),有怀二人。
那个小小斑鸠鸟,展翅高飞在云天。忧伤充满我内心,怀念已故我祖先。直到天明没入睡,又把父母来思念。
宛:小的样子。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翰飞:高飞。戾:至。戾天,犹说“摩天”。先人:死去的祖先。明发:天亮。有:同“又”。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yī)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聪明智慧那种人,饮酒也能见沉稳。可是那些糊涂蛋,每饮必醉日日甚。请各自重慎举止,天恩不会再降临。
齐圣:极其聪明智慧的人。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昏:愚昧。不知:愚昧无知的人。壹醉:每饮必醉。富:盛、甚。敬:通“儆”,警戒,戒慎。仪:威仪。又:通“佑”,保佑。
中原有菽(shū),庶民采之。螟(míng)蛉(líng)有子,蜾(guǒ)蠃(luǒ)负之。教诲尔子,式穀(gǔ)似之。
田野长满大豆苗,众人一起去采摘。螟蛉如若生幼子,蜾蠃会把它背来。你们有儿我教育,继承祖先好风采。
中原:即原中,田野之中。菽:大豆。这里指豆叶。螟蛉:螟蛾的幼虫。蜾蠃: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负:背。尔:你、你们,此指作者的兄弟。式:句首语气词。榖:善。似:借作“嗣”,继承。
题(dì)彼脊()令,载(zài)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sù)兴夜寐,毋忝(tiǎn)尔所生。
看那小小鶺鸰鸟,边翻飞呀边欢鸣。我天天在外奔波,我月月在外远行。起早贪黑不停歇,不辱父母的英名。
题:通“睇”,看。脊令:鸟名,通作“鶺(jí)鸰(líng)”,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载:则、且。斯:乃、则。迈:远行,行役。忝:辱没。所生:指父母。
交交桑扈(hù),率场啄粟(sù)。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交交啼叫青雀鸟,沿着谷场啄小米。自怜贫病更无依,连遇诉讼真可气。抓把米去占一卦,看我何时能吉利?
交交:鸟鸣声。一说是往来翻飞的样子。桑扈: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率:循、沿着。场:打谷场。填:通“瘨(diān)”,病。寡:贫。宜:犹“乃”。岸:诉讼。毛传:“岸,讼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与“犴”通,犴,狱也。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zhuì)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温和恭谨那些人,就像站在高树上。担心害怕真警惕,就像身临深谷旁。心惊胆战太不安,如踩薄冰恐沦丧。
温温:和柔的样子。恭人:谦逊谨慎的人。如集于木:像鸟之集于树木,惧怕坠落。惴惴:恐惧而警戒的样子。
参考资料:
此诗虽然不是什么“刺王”之作,但却反映了混乱、黑暗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还是有其认识意义的。
首章直述怀念祖先、父母之情,这是疾痛惨怛的集中表现,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二章感伤兄弟们的纵酒,既有斥责,也有劝戒,暗示他们违背了父母的教育。三章言代兄弟们扶养幼子,教育他们长大继承祖业家风。四章述自己操劳奔波,以慰藉父母在天之灵。五章说明自己贫病交加,又吃了官司,表现出对命运难卜的焦虑。最后一章,总括了自己诚惶诚恐、艰难度日的心情。各章重点突出,语意恳切;全诗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即使从语言的使用上来看,质朴而又整饬,在雅颂作品中是颇为别具一格的。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时,虽然是以诉说为主,但并不是平铺直叙、直来直往,而是采取了意味深长的比兴手法,使读者感到作者的每章诗意都是在因物起兴、借景寄情。第一章以斑鸠的鸣叫、翰飞、戾天来反衬他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忧伤;第二章以“齐圣”之人的“饮酒温克”来对比自己兄弟的“彼昏不知,壹醉日富”;第三章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来比喻自己代养兄弟们的幼子;第四章以鶺鸰的“载飞载鸣”来映衬自己“夙兴夜寐”地“斯迈”、“斯征”;第五章以“交交桑扈,率场啄粟”来象征自己“填寡”而又“岸狱”的心态和心情,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贴切真实,耐人咀嚼和回味;至于第六章连用三个“如”字,更把自己“惴惴小心”、“战战兢兢”的心境描绘得形神兼备,真切感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但表现得却十分活脱、鲜明和生动,这在雅颂作品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总之,《小雅·小宛》在内容主题上是今人比较难于索解的,但在艺术技巧上,却是比较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