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十二句赠驾部吴郎中七兄
白居易 〔唐代〕
四月天气和且清,绿槐阴合沙堤平。独骑善马衔镫稳,
初著单衣肢体轻。退朝下直少徒侣,归舍闭门无送迎。
风生竹夜窗间卧,月照松时台上行。春酒冷尝三数醆,
晓琴闲弄十馀声。幽怀静境何人别,唯有南宫老驾兄。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白居易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 2109篇诗文 ► 0条名句
题张野人园庐
孟浩然〔唐代〕
与君园庐并,微尚颇亦同。耕钓方自逸,壶觞趣不空。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何处先贤传,惟称庞德公。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
张说〔唐代〕
汉武横汾日,周王宴镐年。何如造区夏,复此睦亲贤。巢凤新成阁,飞龙旧跃泉。棣华歌尚在,桐叶戏仍传。禁籞氛埃隔,平台景物连。圣慈良有裕,王道固无偏。问俗兆人阜,观风五教宣。献图开益地,张乐奏钧天。侍酒衢樽满,询刍谏鼓悬。永言形友爱,万国共周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长歌续短歌
李贺〔唐代〕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译文
注释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所以称为秦王。旦夕:日日夜夜。内热:内心急躁而炽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lǒng)头粟(sù)。
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诗人如饥似渴地思念唐宪宗。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明月:比喻唐宪宗。
徘(pái)徊(huái)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徘徊:彷徨不进貌。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bìn)先改。
之:代词,代指唐宪宗。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译文注释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写长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诗使我的白发脱落。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谒见秦王没有机缘,日夜焦虑我心中烦热。
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所以称为秦王。旦夕:日日夜夜。内热:内心急躁而炽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lǒng)头粟(sù)。
喝口壶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垅头谷,暂充饥饿。
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诗人如饥似渴地思念唐宪宗。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四月将尽,千里大地一片绿色,自己却贫困潦倒,不由人感到凄凉难过。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
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明月:比喻唐宪宗。
徘(pái)徊(huái)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我来来回回沿着石崖寻觅,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徘徊:彷徨不进貌。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bìn)先改。
自己终不得与其共事,歌成而头发早已变白。
之:代词,代指唐宪宗。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赏析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甫诗中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之后,幻想他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诗人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是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诗人又不禁为之唏嘘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乐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郊《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诗人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后六句采用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诗人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慷慨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忧伤催人老。“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的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