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què)见蔡桓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立:站立。有间:一会儿。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恐:恐怕,担心。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好,习惯。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肌肤:肌肉。将:要。应:答应,理睬。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益:更,更加。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故:特意。(另解:于是。)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及:达到。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使:指使,派人。索:寻找。遂:于是,就。
参考资料:
扁鹊(què)见蔡桓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立:站立。有间:一会儿。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恐:恐怕,担心。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好,习惯。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肌肤:肌肉。将:要。应:答应,理睬。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益:更,更加。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故:特意。(另解:于是。)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及:达到。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使:指使,派人。索:寻找。遂:于是,就。
参考资料:
《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从首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
椒(jiāo)聊之实,蕃衍(yǎn)盈升。彼其之子,硕(shuò)大无朋。椒聊且(jū),远条且。
椒:花椒,又名山椒。聊:同“莍”,亦作“朻”、“梂”,草木结成的一串串果实。蕃衍:生长众多。盈:满。升:量器名。硕大:指身体高大强壮。无朋:无比。且:语末助词。远条:指香气远扬。一说长长的枝条。条:长。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jū)。彼其之子,硕大且笃(dǔ)。椒聊且,远条且。
匊:“掬”的古字,两手合捧。亦通。笃:厚重。形容人体丰满高大。
参考资料:
椒(jiāo)聊之实,蕃衍(yǎn)盈升。彼其之子,硕(shuò)大无朋。椒聊且(jū),远条且。
花椒树上果实累累香满园,繁衍丰茂采来可把升装满。那至诚至敬仁义的君子啊,他形象高大不能表之以言。愿他像果实累累的花椒树,繁密枝条伸展得长长远远。
椒:花椒,又名山椒。聊:同“莍”,亦作“朻”、“梂”,草木结成的一串串果实。蕃衍:生长众多。盈:满。升:量器名。硕大:指身体高大强壮。无朋:无比。且:语末助词。远条:指香气远扬。一说长长的枝条。条:长。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jū)。彼其之子,硕大且笃(dǔ)。椒聊且,远条且。
花椒树上果实累累香满园,繁衍丰茂两手采来一捧满。那至诚至敬仁义的君子啊,他诚实高大而且忠厚良善。愿他像果实累累的花椒树,繁密枝条伸展得长长远远。
匊:“掬”的古字,两手合捧。亦通。笃:厚重。形容人体丰满高大。
参考资料:
根据胡长青的说法,把此诗理解为赞美男子的诗应更为切合诗旨。他说,因为《诗经》所产生的时代,属于父系社会,男子早已享有无上的权威,这时期的生殖崇拜是以男性为主题的,称赞子孙众多,是对男性生殖能力的颂扬。把生育单纯地归之于妇女,囿于现代的认识习惯,不免惑于事物的表象了。再考察一下诗的本身,通观全篇,并不存在一处描写妇女某种特征的字句,况且“硕大无朋”“硕大且笃”,不是描绘妇女的词语。如果与《卫风·硕人》对妇女身材的描写相对照,更可明了二者的区别。
此诗首先以兴的手法,抒写景物之美。粗大虬曲的花椒树,枝叶繁茂,碧绿的枝头,结着一串串鲜红的花椒子,阵阵清香,随风飘动,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采摘下来,足有满满的一升。接着,以此为铺垫,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男子,人丁兴旺,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比喻新奇、妥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后两句又回到了对花椒的抒写上,但因有了中间比喻部分的过渡,已不同于前两句的单纯起兴,而是比兴合一,人椒互化,前后呼应,对人物的赞美进一步深化,含蕴隽永,有余音袅袅之感。而语尾助词“且”的连用,更是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企慕之意,可谓一往情深。
此诗的第二章几乎是第一章的再现,只是调换了两个字,这种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反复吟诵,可以收到一唱三叹、情意深致的艺术效果。此诗另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比兴的运用,不但使诗的开篇较为自然,没有突兀感;而且以人所共知的美好事物喻人,较含蓄通俗地表现出被赞美主体的品性内涵,易于为人理解、认同。这在《诗经》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王逸《楚辞章》),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所普遍接受。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增伤:加倍忧伤。
思蹇(jiǎn)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蹇产:曲折纠缠。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动容:指秋风吹来的状况。
数惟荪(sūn)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惟:思,想起。荪:香草名,这里指楚王。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尤:遭罪。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微情:一点点情意,是作者自谦。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黄昏:代指晚年。期:约。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回畔:折回。
憍(jiāo)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kuā)。
憍:通“骄”,骄傲,夸耀。修姱:美好。其,楚怀王。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盖:通“盍”,何。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承间:找个机会。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dàn)憺。
憺憺:忧心重重的样子。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yáng)聋而不闻。
详:通“佯”,假装。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切人:直率坦诚的人。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wàng)?
耿著:明白清楚。庸:乃,就。亡:通“忘”,忘记。
何毒药之謇(jiǎn)謇兮?原荪美之可完。
謇謇:忠直敢言。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三五:三王五霸,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五霸先秦时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汉代以后说法不一。像:榜样。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极:方向。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虚作:假造。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实:播种。
少歌曰: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少歌:古代乐章音乐的名称。这里是前半部分内容的小结。抽思:一作“抽怨”。抽,抒写。正:同“证”,证据。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ào)朕辞而不听。
敖:通“傲”,轻慢。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倡:通“唱”,古代音乐章节的名称。这里指诗的下半部分的开始。
好姱佳丽兮,牉(pàn)独处此异域。
牉:分离。
既惸(qióng)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惸:同“茕”,孤独。
道卓远而日忘兮,原自申而不得。
卓远:遥远。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太息:叹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孟夏:夏历的四月。晦明:从黑夜到白天,指一夜。
惟郢(yǐng)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郢路:由汉北通往郢都之路。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南指:南行的指示标志。
愿径逝而不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营营:忙忙碌碌的样子。
参考资料: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心里的忧愁万分郁结,孤独地唉声叹气不断悲伤。
增伤:加倍忧伤。
思蹇(jiǎn)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思来想去怎么也不能开怀,只恨长夜漫漫天总不亮。
蹇产:曲折纠缠。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悲叹秋风一来草木枯黄,坏人当道真是一片糟糕!
动容:指秋风吹来的状况。
数惟荪(sūn)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每当想到楚王动辄发怒,我就胆战心惊痛苦悲伤。
惟:思,想起。荪:香草名,这里指楚王。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真想疾起狂奔远去他乡,看到百姓痛苦镇定思量。
尤:遭罪。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我把内心想法讲了出来,把它拿来赠给我的楚王。
微情:一点点情意,是作者自谦。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楚王曾经与我有过约定,他说黄昏时分相会一趟。
黄昏:代指晚年。期:约。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谁知楚王半路改变想法,一反过去态度另有主张。
回畔:折回。
憍(jiāo)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kuā)。
对我炫耀他的美好姿态,向我展示他的艳丽衣裳。
憍:通“骄”,骄傲,夸耀。修姱:美好。其,楚怀王。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与我有约你却言而无信,为何反而对我发怒逞强。
盖:通“盍”,何。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本想找个机会说明情况,却又怕这怕那没有胆量。
承间:找个机会。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dàn)憺。
悲我忧豫不敢接近楚王,心里痛苦就如火烧一样。
憺憺:忧心重重的样子。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yáng)聋而不闻。
我把这情景编成了歌辞,但你假装耳聋不肯倾听。
详:通“佯”,假装。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言辞懇切之人不受欢迎,小人以我为患把我提防!
切人:直率坦诚的人。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wàng)?
当初我把意见陈述明白,至今难道他会完全遗忘?
耿著:明白清楚。庸:乃,就。亡:通“忘”,忘记。
何毒药之謇(jiǎn)謇兮?原荪美之可完。
为何直想反复讲述这话?我盼楚王美德得到发扬。
謇謇:忠直敢言。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希望三皇五帝作为榜样,就像彭咸谏君不听投江。
三五:三王五霸,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五霸先秦时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汉代以后说法不一。像:榜样。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学习三五彭咸何事不成?定会无亏无损名声远扬。
极:方向。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美好品德要靠自我修养,名声好坏哪凭自己宣扬。
虚作:假造。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怎能君不施恩望臣回报,怎能春不下种秋来收粮?
实:播种。
少歌曰: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小歌:我把内心所想向他诉说,日以继夜等待却无反响。
少歌:古代乐章音乐的名称。这里是前半部分内容的小结。抽思:一作“抽怨”。抽,抒写。正:同“证”,证据。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ào)朕辞而不听。
楚王对我炫耀他的美好,并不把我所说放在心上!
敖:通“傲”,轻慢。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唱道:一只鸟儿从南方飞来,停留在汉水之北。
倡:通“唱”,古代音乐章节的名称。这里指诗的下半部分的开始。
好姱佳丽兮,牉(pàn)独处此异域。
毛羽十分美丽,孤单地在异乡作客。
牉:分离。
既惸(qióng)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没有一个知交,也没有谁介绍。
惸:同“茕”,孤独。
道卓远而日忘兮,原自申而不得。
相隔既远而被人忘怀。要自荐也没有路道。
卓远:遥远。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着北山而流眼泪,对着流水而自哀悼。
太息:叹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孟夏的夜景本来很短,为什么长起来就像一年?
孟夏:夏历的四月。晦明:从黑夜到白天,指一夜。
惟郢(yǐng)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郢都的路途确是遥远,梦魂一夜要走九遍。
郢路:由汉北通往郢都之路。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我不管是弯路还是捷径,只顾南行戴着日月与星星。
南指:南行的指示标志。
愿径逝而不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想直走但又未能,梦魂往来多么劳顿。
营营:忙忙碌碌的样子。
参考资料:
“抽思”取之于诗篇中“少歌”之首句。对“抽思”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谓:“为君陈道、拔恨意也。”朱熹《楚辞集注》认为:“抽,拔也。思,意也。”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抽,绎也。思,情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为:“抽,拔也。抽思,犹言剖露其心思,即指上陈之耿著言。”
从体式上看,此篇有个与它篇不尽合一的独特篇章结构:除篇尾有“乱辞”外(这是《九章》中多数篇所具备),还增加了“少歌”与“倡曰”两种形式,此为它篇(如《离骚》、《九歌》及《九章》其它篇等)所罕见。所谓“少歌”,朱熹《楚辞集注》认为乃类同于“小歌”,是诗章前部分内容的小结。
所谓“倡曰”,即是“唱曰”,是诗章第二部分内容的发端。联系此篇整体内容,这别具一格的“少歌”与“倡曰”至少起了两个作用:其一,内容结构上的转换,由前半部分刻画与君不合、劝谏无望而生的忧思之情,转向了独处汉北时心情的描摹,“少歌”与“倡曰”在这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篇顺理成章;其二,诗篇的结构体式有所突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避免了单一化叙述的单调与呆板,产生了回旋曲折的艺术效果。
此诗回忆自己向楚王建议革新政治,遭受谗害而被放逐的情况,所写的是把作者蕴藏在内心深处像乱丝般的愁情抽绎出来。全诗流贯着缠绵深沉、细腻真切的怨愤之情,它贯穿了诗的始终,又紧扣了诗题“抽思”,并时时与之相照应。
诗篇一开首即扣住了题目”抽思“——以忧伤入题,用一连串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汇一下子将读者引入了“忧伤”的氛围,从而步入了诗人刻意营造的感情王国。
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是随着诗章的逐步展开而渐次委婉吐露的。诗篇先从比喻入手,描述了诗人的忧思之重犹如处于漫漫长夜之中,曲折纠缠而难以解开,由此自然联系到了自然界——“谓秋风起而草木变色也”(朱熹语);继而写到了楚怀王,由于他的多次迁怒,而使诗人倍增了忧愁,虽有一片赤诚之心,却仍无济于事,反而是怀王多次悔约,不能以诚待之。诗人试图再次表白自己希冀靠拢君王,却不料屡遭谗言,其心情自不言而喻——“震悼”、“夷犹”、“悝伤”、“惦儋”,一系列刻画内心痛苦词语的运用,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的忠诚与不被理解的窘迫。“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成以为仪”,“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一番表露,既是真诚的内心剖白,也是寄寓深邃哲理、予人启迪的警策之句,赋予诗章以理性色彩。
“少歌”后的“倡日”部分,叙述角度有所转换。这部分以由南飞北的鸟儿作譬,刻画了诗人独处汉北时“独而不群”、“无良媒”的处境,其时其地,诗人的忧思益增:“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两句,令人读之怃然。值得注意的是,诗篇至此巧妙地插进了一段梦境的描写,以此抒写诗人对郢都炽烈的怀念,使读者似乎看到诗人的梦魂由躯体飘出,在星月微光下,直向郢都飞逝,而现实的毁灭在空幻的梦境中得到了暂时的慰藉。这是一段极富浪漫色彩的描绘。
诗篇最后部分的“乱辞”完全照应了开头,也照应了诗题。诗人最终唱出的,依然是失望之辞——因为,梦幻毕竟是梦幻,现实终究是现实,处于进退两难之中的诗人,无法也不可能摆脱既成的困境,他唯有陷入极度矛盾之中而藉诗章以倾吐心绪,此外别无选择。
全诗最大的特色,应该是流贯全篇的缠绵深沉、细腻真切的怨愤之情,它贯穿了诗的始终,又紧扣了诗题“抽思”,并时时与之相照应。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遍覆,全部覆盖。必,通“毕”,尽,完全。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太山,即泰山。大人:指君主。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毒,残害。伏,潜伏。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交,同。朴,纯朴。舍,房舍,引申为归宿。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辞:推辞,拒绝。厌:满足。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知:通“智”。乐(yào):爱好。乐:快乐。寿:长寿。川上:河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逝者:指流逝的时光。斯:这,指河水。舍:停留,止息。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徐子:名辟,孟子弟子。亟(qì):屡次,一再。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混混:同“滚滚”。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放:到达。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浍(huì):大沟。涸(hé):干涸。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声闻(wèn):名声。情:实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小:以……为小。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术:方法。明:光辉。容光:小缝隙。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利:帮助。处众人之所恶(wù):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几:接近。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尤:过失。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兵形:即作战方式。制流:控制流向。制胜:取得胜利。常:固定的。因:根据。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像水。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平地:用土填平洼地。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进:前进。指继续堆土。往:前进。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遍覆,全部覆盖。必,通“毕”,尽,完全。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太山,即泰山。大人:指君主。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毒,残害。伏,潜伏。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交,同。朴,纯朴。舍,房舍,引申为归宿。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辞:推辞,拒绝。厌:满足。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知:通“智”。乐(yào):爱好。乐:快乐。寿:长寿。川上:河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
逝者:指流逝的时光。斯:这,指河水。舍:停留,止息。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徐子:名辟,孟子弟子。亟(qì):屡次,一再。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混混:同“滚滚”。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放:到达。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浍(huì):大沟。涸(hé):干涸。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声闻(wèn):名声。情:实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小:以……为小。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术:方法。明:光辉。容光:小缝隙。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利:帮助。处众人之所恶(wù):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几:接近。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尤:过失。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江海能够成河流汇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兵形:即作战方式。制流:控制流向。制胜:取得胜利。常:固定的。因:根据。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像水。
第一则(譬如为山) 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喻立志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国家 ,喻治世
第三则(海不辞水) 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喻为学治世
第四则 (子曰)仁者稳重宽容,智者善动敏锐
第五则(子在川上曰) 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 ,喻惜时
第六则(徐子曰) 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七则(孟子曰) 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八则(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
第九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以水为喻,阐明为政"贵柔"的思想,柔能胜强、克刚。
第十一则 夫兵形象水) 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 ,喻用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