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归吴
李白 〔〕
江村秋雨歇,酒尽一帆飞。路历波涛去,家惟坐卧归。
岛花开灼灼,汀柳细依依。别后无馀事,还应扫钓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李白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 992篇诗文 ► 0条名句
病少愈偶作二首 其二
陆游〔〕
病入秋来不可当,便从此逝亦何伤。百钱布被敛首足,三寸桐棺埋涧岗。但恨著书终草草,不嫌徂岁去堂堂。今朝生意才丝发,便拟街头醉放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无题八首 其八
苏曼殊〔〕
星裁环佩月裁珰,一夜秋寒掩洞房。莫道横塘风露冷,残荷犹自盖鸳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译文
注释
万家墨面没蒿(hāo)莱(lái),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家:指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墨面:墨面即面容憔悴瘦黑,气色晦暗。蒿莱:泛指野草。敢:岂敢之省语。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浩茫:广大之状,指想得广远。广宇:广大地域。无声:由于心事连着广阔的天地之间,故能从无声中听到人民革命的怒吼声。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鲁迅诗歌散文杂文鉴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77
2、 金鹰.橄榄小集 2004版: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415-416
译文注释
万家墨面没蒿(hāo)莱(lái),敢有歌吟动地哀。
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
万家:指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墨面:墨面即面容憔悴瘦黑,气色晦暗。蒿莱:泛指野草。敢:岂敢之省语。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从表面沉寂中,听到革命春雷的萌动。
浩茫:广大之状,指想得广远。广宇:广大地域。无声:由于心事连着广阔的天地之间,故能从无声中听到人民革命的怒吼声。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鲁迅诗歌散文杂文鉴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77
2、 金鹰.橄榄小集 2004版: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415-416
赏析
首句“万家墨面没蒿莱”,用悲愤感人的笔触,描写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国民党的统治和日本的侵略,使无数城乡化为废墟,千家万户流离失所。“万家”言受害者之多,“墨面”状悲苦的形象;“蒿莱”形容破败荒凉的社会环境。一个“没”字,融形象与环境为一体,活画出广大人民饥寒交迫,蓬头垢面,辗转荒野,出没蔓草之中的悲惨生活画面。诗人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渗透于字里行间。
“敢有歌吟动地哀”,深入一层写人民精神上的哀痛和怨愤。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吟之声发。”人民受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必然要唱出震天动地的哀歌。但在那样的年代,却因横遭当局压抑而钳口结舌,哑了声音。一个“敢”字领出全句,又以反诘的语气抑住下文,把人民这种欲吐不能,只有把仇恨积压在心底的愤激感情,表达得十分含蓄,深沉,有力。这悲愤的诗句,燃烧着被压迫人民对反动派的深仇大恨。
前两句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勾画出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灾难深重而又默默无言的旧中国的悲凉图景,揭示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者的尖锐矛盾,为全诗高潮的涌起作了铺垫。
诗的第三句“心事浩茫连广字”,笔锋一转,从状写社会现实转入直抒胸怀。诗人“心事”万千,思连“广宇”,充分显示他和人民心心相印,同革命息息相通的博大胸襟;也包含着他对时局发展和革命形势的探索,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殷切期待。
结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激情奔涌,雄健有力。诗人对时局发展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响亮回答。“无声”与“惊雷”,辩证地写出局势的对立统一。“无声”是表面的沉默,它准确地概括了局势的一个方面——压迫越来越深,黑暗越来越浓,但郁结着人民仇恨的沉默,如同地下奔突的地火,终究要爆发出来。“惊雷”象征人民革命的风暴,抗击日本侵略的怒吼,它形象地揭示了局势的另一方面——“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
暮游玉泉寺
释敬安〔〕
夕阳林谷暝,众鸟亦知还。凉月一渠水,残云数点山。偶随寒磬入,欲共老僧闲。夜久群动息,轻烟澹碧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燕支行(时年二十一)
王维〔〕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画戟雕戈百白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汉兵大呼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