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
王维 〔〕
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侯。
祖席倾三省,褰帷向九州。杨花飞上路,槐色荫通沟。
来预钧天乐,归分汉主忧。宸章类河汉,垂象满中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风曲
秋瑾〔〕
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它秋菊傲秋霜。秋菊枝枝本黄种,重楼叠瓣风云涌。秋月如镜照江明,一派清波敢摇动?昨夜风风雨雨秋,秋霜秋露尽含愁。青青有叶畏摇落,胡鸟悲鸣绕树头。自是秋来最萧瑟,汉塞唐关秋思发。塞外秋高马正肥,将军怒索黄金甲。金甲披来战胡狗,胡奴百万回头走。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替豆萁伸冤
鲁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译文
注释
煮豆燃豆萁(qí),萁在釜(fǔ)下泣。
萁:豆秸。釜:锅。首两句出自曹植《七步诗》。
我烬(jìn)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此处作动词用,指燃烧成灰烬。教席:宴请教师的酒席。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 包晓玲.鲁迅诗歌散文杂文鉴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29页
2、 金鹰.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329页
译文注释
煮豆燃豆萁(qí),萁在釜(fǔ)下泣。
烧豆秸去煮豆子,豆秸在锅下哭泣:
萁:豆秸。釜:锅。首两句出自曹植《七步诗》。
我烬(jìn)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我被烧成灰却煮熟了你,正好去办酒席!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此处作动词用,指燃烧成灰烬。教席:宴请教师的酒席。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 包晓玲.鲁迅诗歌散文杂文鉴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29页
2、 金鹰.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329页
赏析
首句与曹诗(指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同,次句稍作改动,把“豆在釜中泣”,改为“萁在釜下泣”。这里以豆喻杨荫榆及其一伙,以“萁”喻横遭迫害的学生。对于杨荫榆这个代表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豆”一般的人物,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中一段生动的描绘:“而且那位校长,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只见那系着白头绳的带子的人,穿着黑花缎的旗袍和斗篷,像一个阴影的移来移去。如果有人真个去请教时,据说又有事出去了。否则,她的卧室就在校舍的幽静的一角,学生们除了去开储藏室的门,是不会听到紧邻的她的房间的嘁嘁喳喳,低声媚笑的”。
鲁迅说是“活剥”,但整首诗完全出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后两句不仅意境深厚,含意深沉,而且讽刺挖苦,跃然纸上,使整首诗“活”了起来。开头“豆”“萁”相对,接后“烬”“熟”相对;前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没有萁,豆根本不会存在;后者说明两者的利害,毁了人家,成全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家”。鲁迅以犀利的文笔,一语戳穿了“有尊长之心”的杨荫榆者流不过是以办教育为名,而行残害学生之实。它们是中国长期以来封建社会人肉筵席上的“食人者”。
曹子建的《七步诗》讲的只是兄弟不合,毫无社会意义。汪懋祖用萁豆相煎的典故,妄图把本是杨荫榆对学生的迫害,反诬为学生逼杨荫榆,那么学生成了烧人的“萁”,杨荫榆倒成了被烧的“豆”了。这是对事实的肆意歪曲。鲁迅因此把《七步诗》改了一下,目的在为学生伸冤,但锋芒指向以杨荫榆为代表的营垒,充分表现出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战斗精神。在《“碰壁”之后》里,鲁迅对杨荫榆借请客吃饭美其名日“解决种种重要问题”的阴谋诡诈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这就是杨荫榆“办教席”的实质。
全诗文白相结合,前两句用文言来写,后两句用白话,组合得妙趣横生,故虽“活剥”曹植《七步诗》,却一改原诗的严肃而悲愤的风格,而显幽默恢谐,其中又有愤激之情。
谒璿上人(并序)
王维〔〕
〔上人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碍。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故吾徒得神交焉。玄关大启。德海群泳。时雨既降。春物具美。序于诗者。人百其言。〕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养。誓从断臂(一作荤)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一作从)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麈尾诗
萧察〔〕
匣上生光影,毫际起风流。本持谈妙理,宁是用椎牛。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其二
李白〔〕
七郡长沙国,南连湘水滨。定王垂舞袖,地窄不回身。莫小二千石,当安远俗人。洞庭乡路远,遥羡锦衣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