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杜牧 〔〕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一岭桃花红锦黦,
半溪山水碧罗新。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杜牧
崔郾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此时吴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崔郾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 445篇诗文 ► 0条名句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王国维〔〕
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译文
注释
草偃(yǎn)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草偃:草被风吹倒。雕弓:刻花纹的弓。从骑:骑马的随从。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wéi)。
身手:本领。白首:谓年老。下书帷:指教书。引申指闭门苦读。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谁道人间秋已尽:人间词·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3(9)
译文注释
草偃(yǎn)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草偃茫茫,云层很低,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对猎物已经形成合围之势。手中的弓不停的发射箭矢,跨下的马奔跑如飞。猎手发出爽朗的笑声在随从的拥护下满载猎物归来。
草偃:草被风吹倒。雕弓:刻花纹的弓。从骑:骑马的随从。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wéi)。
再有本领的人不如拥有一副好的身手,人的一生要好好珍惜少年时光。不要等到年老时还在书帷下皓首穷经。
身手:本领。白首:谓年老。下书帷:指教书。引申指闭门苦读。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谁道人间秋已尽:人间词·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3(9)
赏析
这首词不同与王国维另一首写围猎的词《浣溪沙·六郡良家最少年》,那一首更多的是描写了豪侠的个人英姿。这一首却是由围猎活谈及个人的内心活动,更多的点出国家的危难,而自己却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上片三句,写出了一场围猎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合围”,是这场射猎的开始。“草偃云低”本是写围场影物,放在“合围”的前边就有一种天罗地网的感觉,好像天地草木也在听从人的指挥参与对鸟兽的包围。“雕弓声急马如飞”是写豪侠少年高超的骑射本领;“笑呼从骑载禽归”是写围猎结束满载猎物而归时的得意心情。这首词中豪侠少年的形象与作者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所写的那个“闲抛金弹落飞鸢”的豪侠少年形象有一些不同。那一首中的少年形象仅仅是风流潇洒、射艺出众,而这首词中“草偃云低”的描写,使这个少年还带有一种指挥者的威严之气。史载赤璧之战前曹操致书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自古以来,围场可以喻指战场,打猎可以喻指用兵。王国维把自己想像成围猎活动的主人公,在这场“战事”中大振神威,说明他内心中同样有一种对戎马生涯的渴望。
下片三句“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的牢骚。人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者认为乱世的文人,读了一辈子书,既无权势以骄人,又无缚鸡之力以自卫。古代的卫、霍的功勋自不用提,游侠的气概也也无从谈起。假如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则明理恰足以给自己带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扬雄投阁,龚生竟夭,文人的悲剧古已有之。所以,习文不如习武,年轻人有一副好身手,纵不能替天行道,总不致像那些文人在乱世中连保全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如果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则这理想近于虚幻。因为“体素羸弱”而称“万事不如身手好”,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人近三十而言“一生须惜少年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身为文人却说“那能白首下书帷”,有一种不甘心于现状的苦闷。
悼丁君
鲁迅〔〕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译文
注释
如磐(pán)夜气压重(chóng)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丁君:即丁玲(1904-1986),原姓蒋,名炜,字冰之,笔名丁玲,湖南临澧人,著名现当代女作家。如磐:磐,大石头。如磐,沉重的样。重楼:重,重叠,层叠。重楼,层楼,高楼。导:引导。九秋:指秋季九十天,意为肃杀。
瑶瑟(sè)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瑶瑟:瑟,古弦乐器。瑶瑟,亦称锦瑟,用珠玉装饰的瑟。凝尘:尘封。清怨绝:即清凄哀怨的曲调绝断。高丘:指文坛。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30-131页
2、 金鹰.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402-403页
3、 张恩和.鲁迅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182页
译文注释
如磐(pán)夜气压重(chóng)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黑夜像磐石一样压着层层高楼,吹拂柳枝的春风却引来肃杀的秋天。
丁君:即丁玲(1904-1986),原姓蒋,名炜,字冰之,笔名丁玲,湖南临澧人,著名现当代女作家。如磐:磐,大石头。如磐,沉重的样。重楼:重,重叠,层叠。重楼,层楼,高楼。导:引导。九秋:指秋季九十天,意为肃杀。
瑶瑟(sè)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琴上积尘而清丽幽怨的曲调断绝了,可惜不再有女作家来光耀文坛。
瑶瑟:瑟,古弦乐器。瑶瑟,亦称锦瑟,用珠玉装饰的瑟。凝尘:尘封。清怨绝:即清凄哀怨的曲调绝断。高丘:指文坛。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30-131页
2、 金鹰.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402-403页
3、 张恩和.鲁迅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182页
赏析
首句“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描写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对进步文化打压的气氛。夜气沉沉,像大石头般的沉重,仿佛要压塌了重重的高楼;春天刚刚逝去,那曾吹出柳叶的春风去却直接把大地导入了萧瑟的秋天。对当时的文化统治气氛的描写,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是通过如诗中所表现的这样的手法,通过对天气的描写来隐喻,如在1933年6月18日致姚克的信中说:“近来天气大不佳,难于行路,恐须蛰居若干时,故不能相见。”“又在同日致曹聚仁的信中说:“近来的事,其实也未尝比明末更坏,不过交通既广,智识大增,所以手段也比较的绵密而且恶辣。”透过作者鲁迅在诗中描绘的场景,可以感受到压抑和萧瑟的秋气。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抒发了作者鲁迅对丁玲的才华的赏识和惋惜、悲痛之情。瑶瑟,联想到屈原的《远游》中“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的湘灵来。丁玲是湖南人,她的富有才华的写作,使鲁迅自然而然地想起湘灵来。然而,斯人已逝,湘灵和丁玲均已逝去,使得玉制的华贵的瑶瑟,因无人弹拨而蒙上了灰尘,再也发不幽怨的乐声了。可惜的是,在湘楚的高山上,再也看不到那贤德的人才。“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是鲁迅化用了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句,“无女”是屈原哀楚国无贤德之人的意思。鲁迅化用此句,正是对丁玲才华和品行的肯定,表达了作者为中国失去这样有才华的女作家而感到痛惜。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他曾问鲁迅最喜欢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鲁迅回答他的是“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女”是理想的化身,鲁迅以“女”自比。而在《悼丁君》诗中,鲁迅以“女”比丁玲,由此进一步说明鲁迅对丁玲的赏识。全诗巧用《楚辞》,善翻典故,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既显得含蓄委婉,又便于释愤抒情。一、二句从自然景象落笔,首先呈现了重压,窒息、凄清、索漠的感觉;以自然气候喻社会气候,状写国民政府统治的黑暗与残酷,既贴切自然,又反衬出社会气侯的险恶。一个“压”字,一个“导”字,形象而鲜明地突出了国民政府势力的凶顽、社会现实的黑暗。三、四句,紧扣诗题,突出一个“悼”字,活用典故,寓意深刻。“凝”、“绝”、“耀”几个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形象,烘托了气氛,突出了内容,寄托于情尽。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李白〔〕
有身莫犯飞龙鳞,有手莫辫猛虎须。君看昔日汝南市,白头仙人隐玉壶。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历阳何异山阴时,白雪飞花乱人目。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乐酣秉烛游。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一萼红 吴山
谭献〔〕
黯愁烟。看青青一片,犹认旧眉山。花发楼头,絮发陌上,春色还似当年。翠苔畔、曾容醉卧,听语笑、风动画鞦韆。一曲琴丝,十三筝柱,原是人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詶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李白〔〕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群仙长叹惊此物..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