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李商隐 〔唐代〕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黄昏时候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啊,有负你了,荆山,又映进座隅。
这时倒羡慕卞和,他被砍掉了双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阶前屈辱奔趋。

注释

注释
弘农:今河南灵宝。尉:县尉,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乞假:请假。
封印: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刑徒:受刑之人;囚徒。
愧负:自愧逊色。荆山:此处指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灵宝)南的荆山,乃传说中黄帝铸鼎处。座隅:座位的旁边。
卞(biàn)和:春秋楚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刖(yuè)足:断足,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没(mò)阶:尽阶,走完台阶,为迎送宾客的礼貌行为。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这里是用来状写身为县尉的诗人每日在官府趋奉奔走的情景。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南)得到一块玉璞,曾献之于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双足砍掉。后来,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宝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荆山与作者所在的荆山同名,故有这样的联想。卞和因献玉而两次被刖足,这是无比悲惨的遭遇。可是李商隐却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样把双足砍断,这样,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趋拜了,其惨烈又还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隐写作曾被人讥为“獭祭鱼”,因为他很喜欢用典。其实李商隐诗的许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这首诗,在用典上就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诗人是从眼前的荆山联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荆山,又由这一荆山联想到卞和献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联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这一典不可。二是花样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用典,“典”只是辅,只是宾,是诗人此时那种强烈愤懑之情的映衬,一个“羡”字,真是惊心动魄,令人不忍卒读。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商隐

李商隐

一门三进士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考证确认李商隐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历史文献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在诗歌和文章中数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 482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短歌

王贞白〔唐代〕

物候来相续,新蝉送晚莺。百年休倚赖,一梦甚分明。金鼎神仙隐,铜壶昼夜倾。不如早立德,万古有其名。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河阳店家女

李康成〔唐代〕

因缘苟合会,万里犹同乡。运命倘不谐,隔壁无津梁。传语王家子,何为不自量?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池上感兴

齐己〔唐代〕

所向似无端,风前吟凭栏。旁人应闷见,片水自闲看。碧底红鳞鬣,澄边白羽翰。南山众木叶,飘著竹声干。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鄂州

鱼玄机〔唐代〕

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折牌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白雪调高题旧寺,阳春歌在换新词。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梁州对雨怀曲二秀才便呈曲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岑参〔唐代〕

江上云气黑,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