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杕(dì)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jǔ)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
有杕: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湑:形容树叶茂盛。踽踽(: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比:亲近。佽(次):资助,帮助。
有杕之杜,其叶菁(jīng)菁。独行睘(qióng )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菁菁:树叶茂盛状。睘睘: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参考资料:
有杕(dì)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jǔ)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有杕: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湑:形容树叶茂盛。踽踽(: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比:亲近。佽(次):资助,帮助。
有杕之杜,其叶菁(jīng)菁。独行睘(qióng )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菁菁:树叶茂盛状。睘睘: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参考资料: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子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子的称呼。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而:表顺承。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夫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侮:欺侮。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说:通“悦”,高兴,愉快。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子)为一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坚守道义。固:坚决,从来。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jīng)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zhèng),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不得:不能达到目的。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公输盘服。
  服:信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公输盘曰:“诺。”
  诺:好,表示同意。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yú)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kāng)糟(zāo)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sì)麋(mí)鹿满之,江汉之鱼鳖(biē)鼋(yuán)鼍(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zhì)兔鲋(fù)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jīng)有长松文梓(zǐ)楩(pián)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敝舆:破车。褐:粗布衣服。粱肉:好饭好菜。何若:什么样的。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鼍:鳄鱼。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长木:多余的木材。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善哉:好呀。虽然:虽然如此。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dié)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ǔ)有余。
  见:召见。牒:木片。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方式。距:通“拒”,抵御。尽:完。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参考资料: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子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子的称呼。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而:表顺承。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夫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侮:欺侮。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说:通“悦”,高兴,愉快。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子)为一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义:坚守道义。固:坚决,从来。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jīng)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zhèng),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不得:不能达到目的。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公输盘服。
  公输盘被说服了。
  服:信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公输盘曰:“诺。”
  公输盘说:“好吧。”
  诺:好,表示同意。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yú)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kāng)糟(zāo)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sì)麋(mí)鹿满之,江汉之鱼鳖(biē)鼋(yuán)鼍(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zhì)兔鲋(fù)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jīng)有长松文梓(zǐ)楩(pián)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是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敝舆:破车。褐:粗布衣服。粱肉:好饭好菜。何若:什么样的。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鼍:鳄鱼。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长木:多余的木材。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善哉:好呀。虽然:虽然如此。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dié)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ǔ)有余。
  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见:召见。牒:木片。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方式。距:通“拒”,抵御。尽:完。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参考资料:
《公输》(《公输》为后人添加的,取的是文章的前两个字)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在这篇文章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正因为墨子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无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这固然同墨子的机智善辩颇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他能够针对敌方的要害展开攻势。首先,他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墨子至楚后,公输盘问他为何而来,他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先是使得公输盘“不说(悦)”,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在十分狼狈的情况下,公输盘不得不把责任转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见楚王,同样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此人“必为有窃疾矣”。因此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义不杀少而杀众”和楚王以富窃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从而说明对于强大而又顽固之敌,只是在道义上攻破它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实力上同敌人较量,并压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弃勃勃野心。墨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这虽然只停留于近乎纸上谈兵,却是一次战术上的较量,大大灭了公输盘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嚣张气焰。公输盘虽被挫败,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说出即使杀掉他,“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时,在实力的对抗之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
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而是墨子的智慧,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楚王放弃攻打宋国。
这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凸显人物性格。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它似乎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是心非,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它,墨子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不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墨子还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最后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楚王才被迫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矛盾终于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再者,作者还善于运用类比说理,进行层层推理。墨子见公输盘和楚王,都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使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尤为突出者,是作者运用比喻之妙。诸如墨子见到公输盘后,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正面直答来意,而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意见,亦即使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可是公输盘偏偏不说,只是表示不高兴。公输盘不说,当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只好再来个火上加油,“请献十金”。这意味着要拿金钱贿赂收买他,让他去干杀人的勾当。这下子公输盘可沉不住气了,便脱口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墨子见楚王,则是另一番气象。一开头就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他不用“倘若”“假如”等假设字样,好像是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够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墨子连用了三个比喻,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无必要再用激将的办法进一步逼问了。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输盘那样吞吞吐吐的话,墨子将会用别的办法使他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的。可见,墨子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总之,要他们说话,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不说话,不行;说了话,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罢。只要他们说了话,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抓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办法,进行说理的,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同这种说理方法密不可分的。
 
 
 
我行其野,蔽芾(fèi)其樗(chū)。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xù),复我邦家。
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昏姻:即婚姻。言:语助词,无实义。就:从。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邦家:故乡。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chú)。婚姻之故,言就尔宿(sù)。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宿:居住。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fú)。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zhǐ)以异。
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新特:新配偶。特,匹。成:借为“诚”,的确。祗:只,恰恰。异:异心。
参考资料:
我行其野,蔽芾(fèi)其樗(chū)。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xù),复我邦家。
走在郊野荒凉路,路旁椿树枝叶疏。只因婚姻的缘故,我才与你同居住。你不好好善待我,只有回到我故土。
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昏姻:即婚姻。言:语助词,无实义。就:从。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邦家:故乡。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chú)。婚姻之故,言就尔宿(sù)。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走在郊野荒凉路,采摘蓫叶多辛苦。只因婚姻的缘故,才到你家同住宿。你不好好善待我,只有回归我家族。
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宿:居住。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fú)。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zhǐ)以异。
走在郊野荒凉路,采那葍草聊果腹。你全不思往日情,追求新欢太可恶。不是她家比我富,是你变心的缘故。
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新特:新配偶。特,匹。成:借为“诚”,的确。祗:只,恰恰。异:异心。
参考资料: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平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 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参:曾子,名参,字子舆。然:确实,这样。有为言之:有所指而言,即“有所为言”。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斯:这。甚:很(“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是倒装强调)。桓司马:宋人,名魋tui(二声)。椁:读音为guo(三声),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靡:浪费,奢侈。愈:较好,胜过。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反:同“返”。货:贿赂。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制:立规定,定制度。之:到……去。申:申明。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有子问曾子道:“在先生(孔子)那里听说过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望丢官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有子说:“的确(说过)。但先生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 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参:曾子,名参,字子舆。然:确实,这样。有为言之:有所指而言,即“有所为言”。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子游说:“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先生说:‘像这样奢靡,(人)不如死了赶快腐烂掉越快越好啊。’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 南宫敬叔(他原来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回国,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先生说:‘像这样对待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希望丢掉官职以后迅速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啊。”
  斯:这。甚:很(“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是倒装强调)。桓司马:宋人,名魋tui(二声)。椁:读音为guo(三声),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靡:浪费,奢侈。愈:较好,胜过。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反:同“返”。货:贿赂。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啊。我就说了不是先生的话吗。”曾子说:“您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先生给中都制定的礼法中有:棺材(板)四寸,椁(板)五寸。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人死后)迅速腐烂啊。从前先生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就先让子夏去(打听),又让冉有去申明(自己的想法)。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贫穷。”
  制:立规定,定制度。之:到……去。申: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