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zhēn)与洧(wěi),方涣(huàn)涣兮。
溱、洧:郑国两条河名。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士与女,方秉蕑(jiān)兮。
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方:正。秉:执,拿。蕑: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ú),且(qiě)往观乎?
既:已经。且:同“徂”,去,往。且:再。
洧之外,洵(xún)訏(xū)且乐。
洵訏: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xuè),赠之以勺药。
维:发语词。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
溱与洧,浏(liú)其清矣。
浏:水深而清之状。
士与女,殷(yīn)其盈矣。
殷:众多。盈:满。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将:即“相”。
参考资料: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huàn)涣兮。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
溱、洧:郑国两条河名。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士与女,方秉蕑(jiān)兮。
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
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方:正。秉:执,拿。蕑: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ú),且(qiě)往观乎?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既:已经。且:同“徂”,去,往。且:再。
洧之外,洵(xún)訏(xū)且乐。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洵訏: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xuè),赠之以勺药。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维:发语词。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
溱与洧,浏(liú)其清矣。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
浏:水深而清之状。
士与女,殷(yīn)其盈矣。
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
殷:众多。盈:满。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之外,洵訏且乐。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将:即“相”。
参考资料: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承宫,琅(láng)邪(y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chī)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qiáo)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少孤:少,年少;孤,丧父明:精通;懂得。授:传授;教。诸:所有的。好:喜欢,爱好,喜好。怪:对......感到奇怪。索:索要。承宫:东汉人。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樵薪:砍柴。苦:干苦活。庐:屋,此指书舍。笞(chi).:用竹鞭鞭打。数:几。欲:想要,欲望。
承宫,琅(láng)邪(y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chī)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qiáo)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承宫,琅琊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少孤:少,年少;孤,丧父明:精通;懂得。授:传授;教。诸:所有的。好:喜欢,爱好,喜好。怪:对......感到奇怪。索:索要。承宫:东汉人。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樵薪:砍柴。苦:干苦活。庐:屋,此指书舍。笞(chi).:用竹鞭鞭打。数:几。欲:想要,欲望。
湛(zhàn)湛露斯,匪阳不晞(xī)。厌(yān)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水浓重的样子。斯:语气词。匪:通“非”。晞:干。厌厌:一作“懕(yān)懕”,和悦的样子。夜饮:即晚宴。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zài)考。
宗:宗庙。载:则,一说充满。考:成,一说“考”通“孝”,另一说“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
湛湛露斯,在彼杞(qǐ)棘(jí)。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杞棘: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显,光明;允,诚信。令德:美德。令,善美。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kǎi)弟(tì)君子,莫不令仪。
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离离:果实多而下垂貌。犹“累累”。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令仪:美好的容止、威仪。仪,仪容,风范。
参考资料:
湛(zhàn)湛露斯,匪阳不晞(xī)。厌(yān)厌夜饮,不醉无归。
早晨露珠重又浓,太阳不出不蒸发。如此盛大的晚宴,不喝一醉不回家。
湛湛:露水浓重的样子。斯:语气词。匪:通“非”。晞:干。厌厌:一作“懕(yān)懕”,和悦的样子。夜饮:即晚宴。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zài)考。
早晨露珠重又浓,挂在丰茂草丛中。如此盛大的晚宴,设在宗庙真隆重。
宗:宗庙。载:则,一说充满。考:成,一说“考”通“孝”,另一说“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
湛湛露斯,在彼杞(qǐ)棘(jí)。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早晨露珠重又浓,洒在枸杞酸枣丛。光明磊落的君子,个个都有好名声。
杞棘: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显,光明;允,诚信。令德:美德。令,善美。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kǎi)弟(tì)君子,莫不令仪。
高大椅树和梧桐,结的果实一重重。和乐宽厚的君子,处处表现好仪容。
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离离:果实多而下垂貌。犹“累累”。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令仪:美好的容止、威仪。仪,仪容,风范。
参考资料:
此诗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此时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
“白露”“寒露”为农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
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不可能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小雅·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只是至此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究属何意。
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此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
匏(páo)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qì)。
匏:葫芦之类。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济:水名。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厉:带。一说解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揭:提起下衣渡水。
有瀰(mí)济盈,有鷕(yǎo)雉(zhì)鸣。济盈不濡(rú)轨,雉鸣求其牡(mǔ)。
瀰:大水茫茫。盈:满。鷕:雌山鸡叫声。不濡:不,语词;濡,沾湿。轨:车轴头。牡:雄雉。
雍(yōng)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dài)冰未泮(pàn)。
雝雝:大雁叫声和谐。旦:天大明。归妻:娶妻。迨:及,等到;乘时。泮:分,此处当反训为“合”。冰泮,指冰融化。
招招舟子,人涉卬(áng)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招招:招唤之貌,一说摇橹曲伸之貌。舟子:摆渡的船夫。人涉:他人要渡河。卬:代词,表示“我”。否:不(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须:等待。友:指爱侣。
参考资料:
匏(páo)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qì)。
葫芦瓜有苦味叶,济水边有深渡口。深就垂衣缓缓过,浅就提裙快快走。
匏:葫芦之类。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济:水名。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厉:带。一说解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揭:提起下衣渡水。
有瀰(mí)济盈,有鷕(yǎo)雉(zhì)鸣。济盈不濡(rú)轨,雉鸣求其牡(mǔ)。
济水茫茫涨得满,岸丛野雉叫得欢。水涨车轴浸不到,野雉求偶鸣声传。
瀰:大水茫茫。盈:满。鷕:雌山鸡叫声。不濡:不,语词;濡,沾湿。轨:车轴头。牡:雄雉。
雍(yōng)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dài)冰未泮(pàn)。
又听嗈嗈大雁鸣,天刚黎明露晨曦。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未结冰来迎娶。
雝雝:大雁叫声和谐。旦:天大明。归妻:娶妻。迨:及,等到;乘时。泮:分,此处当反训为“合”。冰泮,指冰融化。
招招舟子,人涉卬(áng)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船夫挥手频招呼,别人渡河我不争。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
招招:招唤之貌,一说摇橹曲伸之貌。舟子:摆渡的船夫。人涉:他人要渡河。卬:代词,表示“我”。否:不(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须:等待。友:指爱侣。
参考资料:
期盼的爱情充满了喜悦,而爱情的等待,却又令人焦躁。这首诗所歌咏的,正是一位年轻女子对情人的又喜悦、又焦躁的等候。
这等候发生在济水渡口。从下文交代可知,女主人公大抵一清早就已来了。诗以“匏有苦叶”起兴,即暗示了这等候与婚姻有关。因为古代的婚嫁,正是用剖开的匏瓜,做“合卺”喝的酒器的。匏瓜的叶儿已枯,则正当秋令嫁娶之时。女主人公等候的渡口,却水深难涉了,因此她深情地叮咛着:“深则厉,浅则揭”。那无非是在心中催促着心上人:水浅则提衣过来,水深就垂衣来会,就不必犹豫了。催对方垂衣涉济,正透露出她这边等候已急。
诗中说:现 在天已渐渐大亮,通红的旭日升起在济水之上,空中已有雁行掠过,那“雝雝”鸣叫显得有多欢快。但对于等候中的女主人公来说,心中的焦躁非但未被化解,似乎更还深了几分。要知道雁儿北飞,预告着冬日就要结束,春天就要到来。当济水冰融化的时候,按古代的规矩便得停办嫁娶之事了。所谓“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婚)礼杀(止)于此”(《孔子家语》),说的就是这一种古俗。明白乎此,就能懂得女主人公何以对“雝雝鸣雁”特别关注了:连那雁儿都似在催促着姑娘,她就不能不为之着急。于是“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合)”二句,读来正如发自姑娘心底的呼唤,显得十分热切。
诗之末章终于等来了摆渡船,那定是从对岸驶来载客的。船夫大约早就体察了女主人公的焦躁不安,所以关切地连声招唤:“快上船吧!”他不可能知道,这姑娘急的并不是过河,恰是在驶来的船上没见到心上人。“人涉昂否”二句之重复,重复得可谓妙极:那似乎是女主人公怀着羞涩,对船夫所作的窘急解释——“不是我要急着渡河,……不是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以“昂须我友”的答语作结,结得情韵袅袅。船夫的会意微笑,姑娘那脸庞飞红的窘态,以及将情人换作“朋友”的掩饰之辞,所传达的似怨还爱的徽妙心理,均留在了诗外,任读者自己去体味。
据毛诗旧序称,此诗为“刺”卫宣公与夫人“并为淫乱”之作;连颇不尊序的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亦以为“其说可从”。这真不知从何说起。拂去旧说之附会,此诗实在就是一首等候“未婚夫”“赶快过来迎娶”(余冠英《诗经选》)的绝妙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