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长安秋望

杜牧 〔唐代〕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部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的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的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他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的表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杜牧

杜牧

崔郾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此时吴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崔郾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 445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上新居十三首 其三

王建〔唐代〕

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寂寞思逢客,荒凉喜见花。访僧求贱药,将马中豪家。乍得新蔬菜,朝盘忽觉奢。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郑尚书赴广州

张籍〔唐代〕

圣朝选将持符节,内使宣时百辟听。海北蛮夷来舞蹈,岭南封管送图经。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此处莫言多瘴疠,天边看取老人星。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食曲河驿(驿在商邓间)

韩愈〔唐代〕

晨及曲河驿,凄然自伤情。群乌巢庭树,乳燕飞檐楹。而我抱重罪,孑孑万里程。亲戚顿乖角,图史弃纵横。下负明义重,上孤朝命荣。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大夫秋夜书情即事

独孤及〔唐代〕

上略当分阃,高情善闭关。忘机群动息,无战五兵闲。铃阁风传漏,书窗月满山。方知秋兴作,非惜二毛斑。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独游禅智寺

罗隐〔唐代〕

树远连天水接空,几年行乐旧隋宫。花开花谢还如此,人去人来自不同。鸾凤调高何处酒,吴牛蹄健满车风。思量只合腾腾醉,煮海平陈一梦中。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