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zài)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qí)阳阳,和铃央央。鞗(tiáo)革有鸧(qiāng),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gài)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hù)。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bǐ)缉熙于纯嘏(gǔ)。
载:始。辟王:君王。指周成王。曰:同“聿”,发语词。厥:其。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龙旂: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央央:铃声和谐。鞗革:马缰头的铜饰。有鸧: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休:美。有:同“又”。烈光:光亮。率:带领。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介:通“匄(gài)”。求。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思:发语词。皇:大。祜:福。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辟公:指诸侯公卿。绥:安抚。一说赐也。俾:使。缉熙:光明,显耀。纯嘏:大福,美福。
参考资料:
载(zài)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qí)阳阳,和铃央央。鞗(tiáo)革有鸧(qiāng),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gài)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hù)。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bǐ)缉熙于纯嘏(gǔ)。
诸侯初次朝周王,求赐王朝新典章。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相率拜祭先王灵,孝敬祭品请神享。祈求神明赐长寿,保佑日子用安康,赐予幸福无穷量。文武兼备诸侯公,先王赐予你多福,使你事业永辉煌。
载:始。辟王:君王。指周成王。曰:同“聿”,发语词。厥:其。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龙旂: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央央:铃声和谐。鞗革:马缰头的铜饰。有鸧: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休:美。有:同“又”。烈光:光亮。率:带领。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介:通“匄(gài)”。求。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思:发语词。皇:大。祜:福。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辟公:指诸侯公卿。绥:安抚。一说赐也。俾:使。缉熙:光明,显耀。纯嘏:大福,美福。
参考资料:
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周颂·载见》的祭祀对象与《周颂·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周颂·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周颂·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周颂·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与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有关。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周颂·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春气奋发,万物遽(jù)只。
遽:竞争。
冥(míng)凌浃(jiā)行,魂无逃只。
冥:幽暗。凌:冰。浃:周遍。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东有大海,溺水浟(yōu)浟只。
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浟浟:水流的样子。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并流:顺流而行。
雾雨淫淫,白皓(hào)胶只。
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汤谷:即"旸谷",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山林险隘(ài),虎豹蜿只。
蜿:行走的样子。
鰅(yú)鳙(yōnɡ)短狐,王虺(huǐ)骞只。
鰅鳙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王虺:大毒蛇。骞:虎视眈眈。
魂乎无南!蜮(yù)伤躬只;
蜮: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豕首纵目,被发鬤(nánɡ)只。
纵目:眼睛竖起。鬤:毛发散乱的样子。
长爪踞(jù)牙,诶(xī)笑狂只。
踞牙:踞,当作"锯";锯牙,言其牙如锯也。诶:同"嬉"。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chuò)龙赩(xì)只。
逴龙:即"烛龙",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烛"。赩:赤色。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天白颢(hào)颢,寒凝凝只。
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自恣:随心所欲。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逞:施展。究:极尽。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穷身:终身。
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
五谷六仞,设菰(ɡū)。
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设:陈列。菰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鼎臑(ér),和致芳只。
臑:煮烂。盈望:满目都是。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鸧鸽(cānɡ)味豺羹(gēng)只。
内:同"肭",肥的意思。鸧:鸧鹒,即黄鹂。味:品味。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
鲜蠵(xī)甘鸡,和楚酪(lào)只。
蠵:大龟。酪:乳浆。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春气奋发,万物遽(jù)只。
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遽:竞争。
冥(míng)凌浃(jiā)行,魂无逃只。
遍地是冬天的余阴残冰,魂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
冥:幽暗。凌:冰。浃:周遍。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魂魄归来吧!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魂啊归来吧!不要去东方和西方,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东有大海,溺水浟(yōu)浟只。
东方有苍茫大海,沉溺万物浩浩荡荡。
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浟浟:水流的样子。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没角的螭龙顺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并流:顺流而行。
雾雨淫淫,白皓(hào)胶只。
迷雾阵阵淫雨绵绵,白茫茫像凝结的胶冻一样。
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啊不要去东方!旸谷杳无人迹岑寂空旷。
汤谷:即"旸谷",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魂啊不要去南方!南方有烈焰绵延千里,蝮蛇蜿蜒盘绕长又长。
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山林险隘(ài),虎豹蜿只。
山深林密充满险阻。虎豹在那儿逡巡来往。
蜿:行走的样子。
鰅(yú)鳙(yōnɡ)短狐,王虺(huǐ)骞只。
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头高扬。
鰅鳙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王虺:大毒蛇。骞:虎视眈眈。
魂乎无南!蜮(yù)伤躬只;
魂啊不要去南方!鬼蜮含沙射影把人伤。
蜮: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魂啊不要去西方!西方一片流沙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豕首纵目,被发鬤(nánɡ)只。
猪头妖怪眼睛直着长。毛发散乱披在身上。
纵目:眼睛竖起。鬤:毛发散乱的样子。
长爪踞(jù)牙,诶(xī)笑狂只。
长长的爪子锯齿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疯狂相。
踞牙:踞,当作"锯";锯牙,言其牙如锯也。诶:同"嬉"。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啊不要去西方!那儿有很多东西把人伤。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chuò)龙赩(xì)只。
魂啊不要去北方!北方有寒冷的冰山。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逴龙:即"烛龙",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烛"。赩:赤色。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一条代水不能渡过,水深无底没法测量。
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天白颢(hào)颢,寒凝凝只。
天空飞雪一片白茫茫,寒气凝结四面八方。
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魂啊不要前去!冰雪堆满北极多么荒凉。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
魂魄归来吧!这里悠闲自在清静安康。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在荆楚故国可以自由自在,不再飘泊生活能够安定。
自恣:随心所欲。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万事如意随心所欲,无忧无虑心神安宁。
逞:施展。究:极尽。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终身都能保持快乐,延年益寿得以长命。
穷身:终身。
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
魂魄归来吧!这里的欢乐说不尽。
五谷六仞,设菰(ɡū)。
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
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设:陈列。菰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鼎臑(ér),和致芳只。
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调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臑:煮烂。盈望:满目都是。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鸧鸽(cānɡ)味豺羹(gēng)只。
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
内:同"肭",肥的意思。鸧:鸧鹒,即黄鹂。味:品味。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
魂魄归来吧!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
鲜蠵(xī)甘鸡,和楚酪(lào)只。
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
蠵:大龟。酪:乳浆。
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呼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呼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呼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无田(diàn )甫田(tián),维莠(yǒu)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dāo)忉。
无田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治理。甫田,大田。莠: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忉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无田甫田,维莠桀(jié)桀。无思远人,劳心怛(dá)怛。
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怛怛:悲伤。
婉兮娈兮。总角丱(ɡuàn)兮。未几见兮,突而弁(biàn)兮!
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形容总角翘起之状。弁: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无田(diàn )甫田(tián),维莠(yǒu)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dāo)忉。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惶惶。
无田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治理。甫田,大田。莠: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忉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无田甫田,维莠桀(jié)桀。无思远人,劳心怛(dá)怛。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怏怏。
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怛怛:悲伤。
婉兮娈兮。总角丱(ɡuàn)兮。未几见兮,突而弁(biàn)兮!
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形容总角翘起之状。弁: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对这首诗主旨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不过比较各家之说,相对而言,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说,较为符合诗篇的文本意义。
这首诗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叠形式,只换了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首两句直赋其事,意在引出下两句。因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见不着一棵小苗,诗人面对如此荒芜的大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不觉脱口说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不禁讲出了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际这不过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说“无思”,恰是刻骨相思。正因为她无法摆脱相思的痛苦,第三章出现了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成人了,他惊喜不已:“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构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平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一虚境之中。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末章前两句云:“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评后两句云:“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
此诗第一、第二章是隔句交错押韵,即田、人属上古真部韵,骄、忉属上古宵部韵,桀、怛属上古月部韵。第三章四句连韵,属上古元部韵,并皆有“兮”字收尾。译文尽量保留原诗韵式及叠词的运用。
芃(péng)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芃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我任我辇(niǎn),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辇:人推挽的车子。集:完成。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hé)云归处。
盖:同“盍”,何不。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肃肃:严正的样子。功:工程。烈烈:威武的样子。
原隰(xí)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原: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
芃(péng)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芃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我任我辇(niǎn),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辇:人推挽的车子。集:完成。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hé)云归处。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盖:同“盍”,何不。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肃肃:严正的样子。功:工程。烈烈:威武的样子。
原隰(xí)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原: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
《黍苗》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毛诗序》说它是“刺幽王也。不能膏泽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前人多有辩驳,朱子直言:“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诗序辨说》)可谓干净利落。
此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诗中所述召伯营谢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诗经·大雅》中还收录了一首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的《崧高》,也是叙述申伯迁居封地谢邑的事,可见当时申伯封谢确实是件大事,读者可参照阅读。
全诗共分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暴动”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没有人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正因为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就没有什么让人不胜劳苦的。
第二、三两章反覆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现,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张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叙述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这两部分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好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庞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情赞美。这两章后两句言:“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行既集,盖云归处。”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情绪真实而自然的流露。但尽管思乡之情非常急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确实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情绪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应第二章,不过第二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情绪热烈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应。由此观之,此诗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后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会有什么疏漏了。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当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顿时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xiá)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服:使…服从。取:同“聚”。
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qì)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qiú)四方。’施之以宽也。‘毋(wú)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è)寇虐(nüè),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汔:接近,差不多。从:通‘纵’。诡随:放肆谲诈。絿:急,急躁。遒:迫近,聚集。慢:对上司无理。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xiá)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病数月后死去。
服:使…服从。取:同“聚”。
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qì)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qiú)四方。’施之以宽也。‘毋(wú)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è)寇虐(nüè),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经》中说:‘民众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小小休息啦;赐予城中的民众恩惠,用来安抚四方。’这是:施与民众以宽厚啊。‘不要放纵奸诈,用来防范邪恶;遏止盗贼肆虐,恶毒是不害怕美好的。’这是:用刚猛来纠正啊。‘宽柔对待远方的民众能够使大家亲近,这样:来稳定我们的王朝。’这是:用和缓的政策:来使民众平安祥和啊。还有《诗》:说:‘不争斗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实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汇集过来。’这是:和平的极致啊。”
汔:接近,差不多。从:通‘纵’。诡随:放肆谲诈。絿:急,急躁。遒:迫近,聚集。慢:对上司无理。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说了,哭泣道:“他:是古代圣贤继承人啊。(【子产继承了】古人仁爱的遗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