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山行
岑参 〔唐代〕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译文
注释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sà)飒如有人。
飒飒:风声。
苍旻(mín)霁(jì)凉雨,石路无飞尘。
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tí)鴂(jué)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 .唐诗三百首鉴赏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184-185 .
译文注释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马儿已经疲惫,我下马水我在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风吹空林,飒(sà)飒如有人。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飒飒:风声。
苍旻(mín)霁(jì)凉雨,石路无飞尘。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尘土。
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在这岁暮时节,心中百感交集,一切声音都让人悲怆愁闷。
鶗(tí)鴂(jué)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鶗鴂昨晚在不停鸣叫,蕙草已经渐渐枯黄凋落。
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苦辛酸。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 .唐诗三百首鉴赏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184-185 .
赏析
此诗描写了暮秋时节,诗人独步山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衬了作者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虚惆怅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
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马儿已经疲惫,我下马水我在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尘土。
在这岁暮时节,心中百感交集,一切声音都让人悲怆愁闷。
鶗鴂昨晚在不停鸣叫,蕙草已经渐渐枯黄凋落。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苦辛酸。
注释
飒飒(sà):风声。
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赏析
此诗描写了暮秋时节,诗人独步山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衬了作者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虚惆怅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
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岑参
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 413篇诗文 ► 0条名句
同诸公会太府韩卿宅
姚合〔唐代〕
九寺名卿才思雄,邀欢笔下与杯中。六街鼓绝尘埃息,四座筵开语笑同。焰焰兰缸明狭室,丁丁玉漏发深宫。即听鸡唱天门晓,吏事相牵西复东。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
高骈〔唐代〕
无金寄与白头亲,节概犹夸似古人。未出尘埃真落魄,不趋权势正因循。桂攀明月曾观国,蓬转西风却问津。匹马东归羡知己,燕王台上结交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白湖寺后溪宿云门
常建〔唐代〕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毕景有馀兴,到家弹玉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游南塘寄知者
温庭筠〔唐代〕
白鸟梳翎立岸莎,藻花菱刺泛微波。烟光似带侵垂柳,露点如珠落卷荷。楚水晓凉催客早,杜陵秋思傍蝉多。镏公不信归心切,听取江楼一曲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新罗僧归本国
贯休〔唐代〕
忘身求至教,求得却东归。离岸乘空去,终年无所依。月冲阴火出,帆拶大鹏飞。想得还乡后,多应著紫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