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动灌(guàn)婴井,寻阳江上风。
灌婴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彭湖:即彭蠡湖。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景,同“影”。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疏雨,稀疏的小雨。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名山:指庐山。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石镜挂遥月,香炉(lú)灭彩虹。
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灭:消失。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君:指黄判官。
参考资料:
浪动灌(guàn)婴井,寻阳江上风。
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灌婴井中亦水翻如涛。
灌婴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直向彭蠡湖东面而去。
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彭湖:即彭蠡湖。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
景,同“影”。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疏雨,稀疏的小雨。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
名山:指庐山。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石镜挂遥月,香炉(lú)灭彩虹。
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香炉峰上彩虹明灭。
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灭:消失。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
君:指黄判官。
参考资料: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借用铺叙的方法,描写鄱阳湖的水翻如涛、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中描写了鄱阳湖和庐山的雄奇壮丽景象,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描绘出一幅夕阳坠落、稀疏雨洒、睛云飘散的美景。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借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的景象,暗寓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夜幕不知不觉般如期降临。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忆远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脱俗,宛如友人也正举目思忆诗人,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照应了题目,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全诗十二句,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前四句,写自己在风浪中开帆入湖,气势豪迈。第二段为中间六句,写湖上风光。本来落霞照湖面,水天共影,十分好看;忽而又下起了雨,不久又云散虹出,罩在庐山顶上,景象更为壮观。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不觉月上中天,彩虹早已消失了。诗人情随景迁,写得错落有致。最后两句是第三段,清赏之余,不禁想起好友。如此良宵,友人也正举目思念诗人。正是如此,照应了题目,又留下了余味。
呜呼吾母,遽(jù)然而死。
呜呼:叹词,表悲痛。遽然:急速匆忙。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温吐:回想倾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恨偏:愤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kǎi)恻(cè)慈祥,感动庶汇。
恺恻:平易诚恳。庶汇:众人汇集。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头脑精密,劈(pī)理分情。
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luò)荦,乃其大端。
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荦荦:明显。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赍:给物给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总兹:总起这些。
必秉悃(kǔn)忱(chén),则效不违。
悃忱:诚恳热情。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huī),灵则万古。
隳: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参考资料:
呜呼吾母,遽(jù)然而死。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呜呼:叹词,表悲痛。遽然:急速匆忙。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温吐:回想倾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恨偏:愤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
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kǎi)恻(cè)慈祥,感动庶汇。
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恺恻:平易诚恳。庶汇:众人汇集。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她的关爱所到之处,其本质就是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
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头脑精密,劈(pī)理分情。
她头脑精确缜密,能够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五德荦(luò)荦,乃其大端。
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
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荦荦:明显。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整个看她的人格,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她呼唤着儿子们,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有的是平时给您恩惠的,有的是多为您劳苦的。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等待送物报答。
赍:给物给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大德所放出的光辉。
总兹:总起这些。
必秉悃(kǔn)忱(chén),则效不违。
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热情,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悃忱:诚恳热情。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至于母亲的遗憾,必补上遗憾之处。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想到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我们的心离不开您。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母亲的养育之恩,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像精卫鸟衔着石子想填平大海一样,矢志不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壳虽隳(huī),灵则万古。
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
隳: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今日说得太长了,其实时间却很短暂。
参考资料:
“祭文”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和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全文分五层来表述:
第一层“呜呼吾母”至“待徐温吐”写母亲的早逝和辛劳养育子女,以致积劳遭疾。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先说母亲生有七子,仅存活三人,辛劳一生,如今匆匆而逝,仅享年五十三岁。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去世。此前两月,毛泽东还领母亲在长沙医院治疗,并扶母亲去照相馆同他们兄弟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不料母亲到家不久便去世,这怎不引起他的无限悲痛呢?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次写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养育我们兄弟三人,备尝辛苦。摧磨劳累,以致得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再写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一生中历事千万,全是伤心之事。现在,我再也写不下去了,只有等待以后慢慢回忆倾吐。
第二层“今则欲言”至“倾地一角”,追述母亲的“盛德”和“恨偏”。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提出追述之纲:现在要说的只就两点,一是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是她怨恨不平之事。接着,从“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到“合其人格,如在上焉”。集中再现母亲的“盛德”。表现在:她有博爱的胸怀,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她平易慈祥,感动了众人。她普施爱心,完全是出于真诚。她不说假话,更不存欺人之心。她正直谨慎,一点也不作假。她细心,经她手做之事,皆有条理。她头脑精密,“理”(智)“情”(感)分得很清。她计划周密,事无遗漏,观察事物也绝无不见之处。她爱洁净的习惯,传遍了亲戚乡里。她一尘不染,身心表里如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规范,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些美德完全合乎母亲的人格,好像是上天赋予她的一样。毛泽东从博爱、真诚、整饬、洁净、“五德”等方面写出了母亲的高尚与伟大。再写母亲的“恨偏”。“恨偏”者,遗憾之事也。母亲之遗憾是什么呢?
诗人写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这就是说,母亲怨恨不平之事是封建礼教末期,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这就是母亲最大的精神痛苦。这是天意吗?人愿吗?好像“倾地一角”,无法填平!这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第三层“次则儿辈”至“均待报赍”,写母亲对儿辈的关心及临终时的遗嘱。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是说我们弟兄三人虽已活命下来,但像没有成熟的果子,处在青黄之间。因此,母亲病时放心不下,总是“揽手”,拉着我们的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这是临终的遗嘱,一是希望儿辈“各自为良”,成为有用之才。二是对平素有恩于我们的或为我们帮过忙出过力的亲戚朋友,无论大小远近亲疏,都希望儿子为母报答他们。再次实现母亲的贤良美德。
第四层“总兹所述”至“精禽大海”,写儿辈一定学习母亲的“盛德”,牢记母亲的“遗恨”,报答那些恩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心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总之,上述这些都是母亲美德放出的光辉。我们一定秉承母亲的诚恳热情,学习母亲的美德,决不违背。至于母亲的遗恨,我们一定为您弥补上。母亲,我们一想到您,您就仿佛出现在眼前。这种思念之心将永远不灭。您养育我们的大恩,如同春阳和晨雾,我们何时才能报答完呢?我们一定像精卫鸟衔石填海一样,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念母报母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层写母亲虽死犹生以及对母亲的悼念。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月俱长。尚飨!”唉,母亲的身躯虽然毁坏了,但她的美德却传万古,虽死犹生。我们有生之日,都是报答和陪伴母亲之时。现在话说长了,而时间又显得过于短暂。我只有把母亲的主要事迹写出,其余事迹只好留存在我们心里。此刻正进行家奠,请母亲喝下这杯酒。我们以后还会像太阳那样长久地有许多话向您陈说,表达对母亲的永远思念。母亲,享用酒食吧!悼亡深情,感人肺腑。
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ài)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仄韵。该篇守谱押用一部仄韵。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路隘:道路险狭。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参考资料: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ài)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道路险狭,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仄韵。该篇守谱押用一部仄韵。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路隘:道路险狭。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参考资料:
全词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以及词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而产生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胸襟之情。
第一、二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景。开头连用三个地名,点明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说明这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的一些地方。从这几个地方看,行军从古田北向至宁化,再折向东至清流,右转向东北至归化,路线还是迂回曲折的。接着描写沿途的道路是那么狭窄、险要、阻滞,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到处阴暗潮湿,青苔满布,前进十分困难。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向武夷山进军,困难非常多,但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所谓“会剿”,甩掉敌人,尽快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才决定要走这样一条敌人预料不到的、比较艰难的路。
第三、四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说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进,要进军武夷山脚下。“直指”一词写出红军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武夷山下”点名进军初步要到达目的地。问句突出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崭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标明确,铿锵有力。
第五、六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人在众多景物中,单选取了红旗,风展红旗,明媚如画,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来;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斗争的火热场面,既是真实之景,同时也是理想之象,让人仿佛看到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看到日益发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也可感受到词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胸襟。词作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词人避繁趋易,有意地选择平实的语句,彻底摆脱传统词供人浅斟低唱,有时甚至语僻难晓的境地。更让人称奇的是,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词语明白如口语,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听了也容易明白,从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词虽明白如话,然也精于锻字炼句,词人将推敲之迹隐藏在平实的语言表象下,极炼如不炼,看似寻常,细品方见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尽显行军途中的实际困难,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对于所选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点出其特征,概括精当,且所用字也并非深奥险僻,而是通俗常见,却又准确之至,从这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语言的精心推敲。另外这数种物象之间,并无词连接,只是单独并置,却又浑然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