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栖子歌(曾居庐山,欲有事罗浮之行)
皎然 〔唐代〕
君在庐山知不群,有疑是鹤又是云。生死尘埃污不得,
眼前荣利徒纷纷。今日惠然来访我,酒榼书囊肩背荷。
拂除衣上饵烟霞,昨夜胥门宿蔡家。天然不饮亦不食,
抛名换姓觅不得。且向人间作酒仙,不肯将身生羽翼。
停形为饵天地根,世人皆死我独存。洗虑因吞清明箓,
世人皆贪我常足。栖子妙今道已成,手把玄枢心运冥。
能令鬼哭神效灵,身如飘风不可绊。朝游崆峒夕汗漫,
向来坐客犹未散。忽忆罗浮欲去时,遥指孤云作路岐。
海上仙游不可见,人间日落空桑枝。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顾渚行寄裴方舟
皎然〔唐代〕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
李频〔唐代〕
野客愁来日,山房木落中。微风生夜半,积雨向秋终。证道方离法,安禅不住空。迷途将觉路,语默见西东。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闺
邵士彦〔唐代〕
斜日空庭暮,幽闺积恨盈。细风吹帐冷,微月度窗明。怨坐啼相续,愁眠梦不成。调琴欲有弄,畏作断肠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柳宗元〔唐代〕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丽影别寒水,浓芳委前轩。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译文
注释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美:指木芙蓉。
盈(yíng)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
盈盈:姿态美好的样子。湘西:潇水西岸。
丽影别寒水,浓芳委前轩。
委:放置,指栽培。轩:有窗的长廓或小室。
芰(jì)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芰荷:荷花。高原:高地。
译文注释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姿容艳美,既不自藏;岂容独处,无人欣赏。
美:指木芙蓉。
盈(yíng)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
亭亭玉立,潇水西畔;秋季来临,风紧霜繁。
盈盈:姿态美好的样子。湘西:潇水西岸。
丽影别寒水,浓芳委前轩。
艳丽倩影,告别寒江;移植廊前,散发芳香。
委:放置,指栽培。轩:有窗的长廓或小室。
芰(jì)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它与荷花,混杂实难;与之不同,故生高岸。
芰荷:荷花。高原:高地。
赏析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一诗,写作时间与植桂诗大致相同,心态也相拟,只是写法上略有不同,如果说植桂诗更多地表现了自己的孤悲之感的话,此诗则以自爱、自慰之情为主。
诗人创作此诗,心态上有两个特征。一是孤寂无依,世无知音之感。当时诗人刚贬谪永州,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作为被贬官员,行动很不自由,处境与囚徒相差无几。所以他常自称为“罪臣”、“楚囚”。心理常惶恐不已,彻夜难眠。再加上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都远贬荒凉遥远之地,贬官的身份也不便与他人接触。因而,伴随他的只是孤独、寂寞和无奈。另外一种心态特征是:怀才不遇又矢志不移。柳宗元的才能是全面的,为多数人所了解的,柳宗元主要是散文家和诗人。但被贬之前,柳宗元的理想绝不是做文人,而且有点不屑于做文人。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道:“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信中他向自己好友表白了昔日的理想。他的《冉溪》诗中“少时陈力希公候,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句子,更是直接说明了他的理想是辅助时政,建政立业,为此而不怕牺牲。事实上,他也确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三十四岁成为朝廷要臣足以说明了这点。永贞革新的失败,他失去了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一性格很类似流放中的屈原。在贬永时期,他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民生的疾苦,常与朋友以书信的形式讨论历史、政治和为官之道,希望被朝廷起用,再度施展政治才能。为了理想,他提携后进,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正如《冉溪》诗中写道:“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西园待成器。”这些大概是柳宗元在不自由状态下最大的所为吧。了解了柳宗元这样的心态,就很容易把握此诗的深层次的含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是采用拟人化手法,把自己的心态物化成木芙蓉,木芙蓉自然成了他感情的载体、心灵的镜子和与读者沟通的渠道。诗中的木芙蓉具有鲜明的诗人的色彩:她孤寂、独自长在湘水西岸,任秋风疾吹,繁霜严打,无人爱怜顾惜;她完美,“盈盈”,是婀娜多姿的体形,“丽影”是艳丽动人的身姿,“浓香”是沁人的芳香,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她自信,“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这种自信来自于“有美”。这种美与其说是木芙蓉的姿态、丽影和浓芳,不如说是诗人的才华、理想。因此,即使在孤独、冷落,被人诋毁、抛弃的处境里,他也没有沮丧、消沉和自暴自弃。他坚信自己总会有被人赏识的时候;他很有原则,处于世上,就只能像木芙蓉一样,扎根高高的陆地,绝不与浮于水上的摇摆不定的芰荷同处。诗人对木芙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高文先生道明了诗人的用意:“此诗写木芙蓉美丽而孤独,深受风霜欺凌,诗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于住所轩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怜花亦即自怜”。诗人爱花,护花,实为自爱自慰。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抚平内心创伤,驱走孤独幽愁的常见方式。
赠真公影堂
鲍溶〔唐代〕
旧房西壁画支公,昨暮今晨色不同。远客闲心无处所,独添香火望虚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