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参考资料:
送君尽惆(chóu)怅(chàng)¹,复送何人归。
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荆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¹携手:指携手一荆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扉(fēi)²。
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参考资料:
送君尽惆(chóu)怅(chàng)¹,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同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¹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扉(fēi)²。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参考资料:
这己一首送手诗。诗人送客,送的却尽己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手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己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难情写下此句的。东山的茅屋,那己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难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难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幸”不过己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难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己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末句表明诗人的难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己诗人此阶段的主题。又己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与好友愿知愿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己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难头煎熬。诗人恨的己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己时光匆匆,难以实现难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有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己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难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己,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有机会清除内难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难门。人生一大乐此,就己与知己倾难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然而,或己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己他难灵上的创伤。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己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难:“当亦谢官去,岂令难此违?”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己那份依依惜手的情谊,更己那份“难此违”的无奈与复杂的难境。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难,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己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己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罢了罢了,即便己那百般的歆羡,即若己那内难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己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虽:即使。名:名贵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通“祗”,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食马者: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指示代词。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足:足够。才 :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参考资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虽:即使。名:名贵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通“祗”,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食马者: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指示代词。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足:足够。才 :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参考资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蜡光:烛光。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花房:宫女的居室。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
象口吹香毾(tà)覴(dēng)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毾覴:细密的地毯。七星:北斗七星。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
寒入罘(fú)罳(sī)殿影昏,彩鸾帘额著(zhuó)霜痕。
罘罳: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著:沾着。
啼蛄(gū)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zhēn)。
啼蛄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屈膝:门帘上的环扣。铜铺:铜制的铺首。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沙渚:水中的小陆地。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君:指皇帝。妾:宫女自称。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
参考资料: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高悬的灯烛透过细薄的纱罩放光明,花房的宫女们深夜里捣制红守宫。
蜡光:烛光。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花房:宫女的居室。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
象口吹香毾(tà)覴(dēng)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香炉的象口中喷着香气,地毯暖烘烘,北斗七星挂在城头,漏板声声报深更。
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毾覴:细密的地毯。七星:北斗七星。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
寒入罘(fú)罳(sī)殿影昏,彩鸾帘额著(zhuó)霜痕。
寒气侵入殿前网罩,宫殿的暗影昏蒙蒙,绣着彩鸾的门帘横额,沾满了霜痕层层。
罘罳: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著:沾着。
啼蛄(gū)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zhēn)。
蝼蛄对着月光在曲栏下哀鸣,失意的宫女被牢牢关锁在大院深宫。
啼蛄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屈膝:门帘上的环扣。铜铺:铜制的铺首。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宫女梦中走进了沙洲上的家门,天河落处的长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沙渚:水中的小陆地。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希望君王能像太阳那样光明,放我走吧,跨鱼破浪我也马上起程!
君:指皇帝。妾:宫女自称。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
参考资料: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开篇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场面。时间是秋夜,地点是宫中花房。歌咏的对象——宫娃,正在花房持杵夜捣红守宫。宫娃在宫中杂役甚多,然诗人只选择其“捣红守宫”,极富象征性将宫娃们不幸的处境披露出来了。守宫,宫娃们一生只能厮守宫中,过着幽禁森严的生活。她们的青春和生命如同蜡烛,在漫漫长夜中渐渐消逝,那滴滴蜡珠,仿佛是她们伤心的眼泪。
夜色越来越浓了,北斗七星已斜挂城头,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报时的漏板声间或传来。宫娃长夜不寐,顾影自怜,心底时时生出一片悲凉。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寒气透进户网,殿影漫入浓雾中,依稀难辨,连绣着彩鸾的帘头上也沾满了清霜。此联虽为景语,却是情语。这里诗人着意描出“寒”、“霜”二字,以景衬情,道出宫娃身心俱寒,伤神刺骨的痛苦感受。
如果说诗的前六句以浓墨渲染出秋夜的浓重和寒冷,以此暗寓宫娃凄苦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那么,诗的后六句则径直揭示出宫娃深宫生活的幽闭、压抑与孤独,昭示出她们向往自由的强烈的生的企盼。
“啼蛄吊月”是一个境界:漫漫秋夜,月下蝼蛄嘶鸣,嘘唏如泣,幽咽如吊,使人不忍卒听。诗人巧借自然界中的昆虫做比,进一步隐喻、铺陈宫娃之孤独与悲苦。
“屈膝铜铺锁阿甄”,又是一个境界:深宫大院,壁垒森严。有形无形的铰链铜锁隔绝了宫娃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锁”,这里是禁锢宫娃自由与生命的象征。后宫成为宫娃们生活的一所牢狱。“阿甄”,这里诗人是借甄氏喻失意幽旷的宫娃。的确,在森森后宫,宫娃们的荣辱富贵,全系于君王一时之恩遇与喜怒。有幸运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而暂时得意的杨玉环;有失意者,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魂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被汉武帝遗弃的陈阿娇;有遗憾者,如王安石《明妃曲》里“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而被迫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亦有终生不得幸遇者,如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众多宫女。然而宫娃们的命运,大都像白居易笔下“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上阳白发人”。她们年青貌美时选入宫中,从此与亲人再不得相见。耿耿残灯,萧萧暗雨,陪伴她们度过多少岁岁月月,直至满头白发。既便宫娃中幸运者,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元春,荣至贵妃,然而在省亲时也忍不住向自己的亲人倾出腹中的辛酸,称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万恶的封建制度,不知葬送掉多少妇女的青春和幸福,临此绝境,她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发出生的呐喊。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宫娃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可是,这只是她们的痴想。家乡的路途是那样遥远,仿佛是在“天河落处”,而宫中的制度又是那样森严,谁也不敢迈出宫门一步。也许,只有在梦中,她们才能返回家门,享受与骨肉团聚的短暂欢乐。诗句至此,写得最为动情。人非游雁,都有家园;人非草木,都有亲情。深墙大院,铜铺金锁,可以锁住她们的身子,可是锁不住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企盼。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宫娃终于压抑不住内心骚动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久已埋在心底的愿望:离开宫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宫娃的要求是正当的,口气亦极为谦卑,但她们“请去”的意志却是十分坚强的。“骑鱼撇波”句,淋漓尽致地描摹出宫娃欲从宫中脱身的急切心情。然而,这显然又是宫娃的一片痴想。封建帝王视宫娃为宫中玩物,不会管她们幸福与否。盼望光明如太阳的君王出现,无异于西望日出,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一种“无望的期望”。诗人写出这样一种情状,尤其震撼人心。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这首诗亦颇有可称道之处。比兴的运用,情与景的交融,且不必论,单是构思之巧妙,便足以称奇了。诗人为表现宫娃这一形象,妙造出“三境”:环境、梦境与心境。秋夜漫漫,帘额著霜,啼蛄吊月,铜铺锁宫,描绘的是宫娃凄冷、幽闭的生活环境。“梦入家门”,“天河落处”,描绘的是宫娃幽远、缥缈的梦境。而大梦初醒,幻影依稀,恍中情不自禁地直道出“放妾骑鱼撇波去”的热切渴望,则将宫娃强烈思归,不甘寂灭的心境和盘托出了。当然,环境、梦境与心境是互相映衬、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诗的意境。随着画面的拓展,感情的渲泄,这意境也就愈转愈深,愈转愈明。特别是诗的结句,豁然开朗,仿佛于重重阴霾中透露出一抹亮色,读者至此,那沉重而挹郁之气方稍许得到些释放。赞其章法,这可称之为“跌宕生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