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薛华
王勃 〔唐代〕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
注释
送送多穷路,遑(huáng)遑独问津。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遑遑:惊恐不安貌;匆忙貌。问津:问路。津:渡口。
悲凉千里道,凄(qī)断百年身。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凄断:悲痛欲绝。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同漂(piāo)泊(bó),生涯共苦辛。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生涯:人生的极限。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 .初唐诗歌赏析 .南宁市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 :8-9页 .
2、 杨佐义 .全唐诗精选译注 上 .长春市 :长春出版社 ,2000年 :22页 .
译文注释
送送多穷路,遑(huáng)遑独问津。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遑遑:惊恐不安貌;匆忙貌。问津:问路。津:渡口。
悲凉千里道,凄(qī)断百年身。
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凄断:悲痛欲绝。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同漂(piāo)泊(bó),生涯共苦辛。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生涯:人生的极限。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不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 .初唐诗歌赏析 .南宁市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 :8-9页 .
2、 杨佐义 .全唐诗精选译注 上 .长春市 :长春出版社 ,2000年 :22页 .
赏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
不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注释
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为累世通家。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huáng):惊恐不安貌;匆忙貌。问津:问路。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赏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 同:沾)
译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 同:沾)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2-673
注释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¹。
¹翠微:这里代指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mǐng)酊(dǐng)¹酬佳节,不用登临²恨落晖。
¹酩酊:醉得稀里糊涂。²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¹何必独霑(zhān)衣。(霑 同:沾)
¹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2-673
译文注释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¹。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¹翠微:这里代指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但将酩(mǐng)酊(dǐng)¹酬佳节,不用登临²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¹酩酊:醉得稀里糊涂。²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¹何必独霑(zhān)衣。(霑 同:沾)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¹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2-673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今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李家柘枝
张祜〔唐代〕
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长恐舞时残拍尽,却思云雨更无因。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酬秦山人赠别二首
皎然〔唐代〕
知君高隐占贤星,卷叶时时注佛经。姓被名公题旧里,诗将丽句号新亭。来观新月依清室,欲漱香泉护触瓶。我有主人江太守,如何相伴住禅灵。谁知卧病不妨禅,迹寄诗流性似偏。叶示黄金童子爱,书题青字古人传。时高独鹤来云外,每羡闲花在眼前。对此留君还欲别,应思石de访春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赋雪十韵
吴融〔唐代〕
雨冻轻轻下,风干淅淅吹。喜胜花发处,惊似客来时。河静胶行棹,岩空响折枝。终无鹧鸪识,先有鶺鴒知。马势晨争急,雕声晚更饥。替霜严柏署,藏月上龙墀。百尺楼堪倚,千钱酒要追。朝归紫阁早,漏出建章迟。腊候何曾爽,春工是所资。遥知故溪柳,排比万条丝。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