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登陇

高适 〔唐代〕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
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
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
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注释

注释
此诗《全唐诗》题作“登垅”,题下注:“垅,应作陇,诗同。”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陇头、陇上:《全唐诗》作“垅头”、“垅上”,同时又注明应作“陇”。
浅才:微才。通:往来。一命: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
适:走、往的意思。

赏析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事寄万年厉员外

刘得仁〔唐代〕

帝城皆剧县,令尹美居东。遂拜赵张下,暂离星象中。拥归从北阙,送上动南宫。紫禁黄山绕,沧溟素浐通。封疆亲日月,邑里出王公。赋税充天府,歌谣入圣聪。土膏寒麦覆,人海昼尘蒙。廨宇松连翠,朝街火散红。文场新桂茂,粉署旧兰崇。留客挥盈爵,抽毫咏早鸿。前驺潘岳贵,故里邵平穷。劝隐莲峰久,期耕树谷同。凫飞将去叶,剑气尚埋丰。何必华阴土,方垂拂..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雍陶〔唐代〕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旅寓

杜荀鹤〔唐代〕

暗算乡程隔数州,欲归无计泪空流。已违骨肉来时约,更束琴书何处游。画角引风吹断梦,垂杨和雨结成愁。去年今日还如此,似与青春有旧仇。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附:检悼亡姬诗

韦检〔唐代〕

宝剑化龙归碧落,嫦娥随月下黄泉。一杯酒向青春晚,寂寞书窗恨独眠。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言兴

尚颜〔唐代〕

矻矻被吟牵,因师贾浪仙。江山风月处,一十二三年。雅颂在于此,浮华致那边。犹惭功未至,谩道近千篇。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