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脸上金霞细
温庭筠 〔唐代〕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译文
注释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diàn)深。欹(qī)枕覆鸳衾(qīn)。隔帘莺百啭(zhuàn),感君心。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翠钿: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欹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鸳衾: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帘:一作“俨”。百啭: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5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
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
4、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4-25
5、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译文注释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diàn)深。欹(qī)枕覆鸳衾(qīn)。隔帘莺百啭(zhuàn),感君心。
脸上映出朝霞的点点金光,春色在眉间翠钿处徜徉。斜倚在凤凰枕畔,凝视锦被上的鸳鸯。帘外晓莺唱着幽婉的歌,似知我思君的一片情肠。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翠钿: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欹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鸳衾: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帘:一作“俨”。百啭: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5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
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
4、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4-25
5、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词人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把相思之情写得非常含蓄,极尽深婉缠绵之风格。
起拍两句,写女主人公卧于金帐中的神情,通过对面部的刻画表现出来,看似平淡闲适。接着“倚枕”句笔锋暗转,写女主人公倚枕独眠,烘染感情,透出她的孤寂与思恋。“隔帘”二句,写闻莺而惜春,闻莺而思人,再次拉大反差,加重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悲哀。时已暮春,黄莺百啭,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惜春怀春之情,更感念情人的深情厚意。“感君心”三字,将相思之情点明。从“覆鸳衾”到“莺百啭”,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恐此期间,相思正苦。
此词前两句抒情不露痕迹,次两句若隐若现,末句直吐衷肠。全词除运用象征、触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深婉的相思之情外,还有直接剖白“感君”的心曲,但此“感君”之心依旧隐约,不可捉摸,达到一种欲露不露、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无限联想的空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脸上映出朝霞的点点金光,春色在眉间翠钿处徜徉。斜倚在凤凰枕畔,凝视锦被上的鸳鸯。帘外晓莺唱着幽婉的歌,似知我思君的一片情肠。
注释
注释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以温庭筠词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
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
翠钿(diàn):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
欹(qī)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鸳衾(qīn):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
帘:一作“俨”。百啭(zhuàn):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词人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把相思之情写得非常含蓄,极尽深婉缠绵之风格。
起拍两句,写女主人公卧于金帐中的神情,通过对面部的刻画表现出来,看似平淡闲适。接着“倚枕”句笔锋暗转,写女主人公倚枕独眠,烘染感情,透出她的孤寂与思恋。“隔帘”二句,写闻莺而惜春,闻莺而思人,再次拉大反差,加重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悲哀。时已暮春,黄莺百啭,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惜春怀春之情,更感念情人的深情厚意。“感君心”三字,将相思之情点明。从“覆鸳衾”到“莺百啭”,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恐此期间,相思正苦。
此词前两句抒情不露痕迹,次两句若隐若现,末句直吐衷肠。全词除运用象征、触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深婉的相思之情外,还有直接剖白“感君”的心曲,但此“感君”之心依旧隐约,不可捉摸,达到一种欲露不露、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无限联想的空间。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题岳州僧舍
裴说〔唐代〕
喜到重湖北,孤州横晚烟。鹭衔鱼入寺,鸦接饭随船。松桧君山迥,菰蒲梦泽连。与师吟论处,秋水浸遥天。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夕次蒲类津 / 晚泊蒲类
骆宾王〔唐代〕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译文
注释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南属:向南延伸。
晚风连朔(shuò)气,新月照边秋。
朔气:北方的寒气。边秋:秋天的边塞。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shù)楼。
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hàn)会封侯。
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兰山:兰皋山。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48页
2、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52-53页
译文注释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
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
南属:向南延伸。
晚风连朔(shuò)气,新月照边秋。
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
朔气:北方的寒气。边秋:秋天的边塞。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shù)楼。
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
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hàn)会封侯。
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
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兰山:兰皋山。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著.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09:第48页
2、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52-53页
赏析
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诗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情感强烈,笔势波澜起伏,大笔勾勒与工笔刻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