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大夫东京留守
王维 〔唐代〕
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
苍生讵有物,黄屋如乔林。上德抚神运,冲和穆宸襟。
云雷康屯难,江海遂飞沉。天工寄人英,龙衮瞻君临。
名器苟不假,保釐固其任。素质贯方领,清景照华簪。
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
晨扬天汉声,夕卷大河阴。穷人业已宁,逆虏遗之擒。
然后解金组,拂衣东山岑。给事黄门省,秋光正沉沉。
壮心与身退,老病随年侵。君子从相访,重玄其可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春日郊居酬友人见贻
崔涂〔唐代〕
荒斋原上掩,不出动经旬。忽觉草木变,始知天地春。方期五字达,未厌一箪贫。丽句劳相勉,余非乐钓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偶然五首
皎然〔唐代〕
乐禅心似荡,吾道不相妨。独悟歌还笑,谁言老更狂。偶然寂无喧,吾了心性源。可嫌虫食木,不笑鸟能言。隐心不隐迹,却欲住人寰。欠树移春树,无山看画山。居喧我未错,真意在其间。虏语嫌不学,胡音从不翻。说禅颠倒是,乐杀金王孙。真隐须无矫,忘名要似愚。只将两条事,空却汉潜夫。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岑参〔唐代〕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夜独坐
王维〔唐代〕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译文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注释
独坐悲双鬓(bìn),空堂¹欲二更²。
¹堂:泛指房屋的正厅。²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¹落,灯下²草虫鸣³。
¹山果:山上的野果。²灯下:点出夜。³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¹不可成。
¹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¹,唯有学无生²。
¹老病:衰老和疾病。²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译文注释
独坐悲双鬓(bìn),空堂¹欲二更²。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¹堂:泛指房屋的正厅。²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¹落,灯下²草虫鸣³。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¹山果:山上的野果。²灯下:点出夜。³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¹不可成。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¹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¹,唯有学无生²。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¹老病:衰老和疾病。²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赏析
王维禅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禅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情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真的情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禅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情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逝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禅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真转到草木昆虫的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情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禅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真的情哀,解脱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禅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情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