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荣子扬斋郎
朱长文 〔唐代〕
茹蔬酌水度清晨,自是浮生洁静身。
好事频过三径晚,爱闲惜别五湖春。
品泉暗识南零味,鉴茗多藏北苑真。
且著青袍居膝下,少年未羡折腰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盛长史(盛随军)
朱庆馀〔唐代〕
莫辞东路远,此别岂闲行。职处中军要,官兼上佐荣。野亭枫叶暗,秋水藕花明。拜省期将近,孤舟促去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九日绝句
李适〔唐代〕
禁苑秋来爽气多,昆明风动起沧波。中流箫鼓诚堪赏,讵假横汾发棹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张祥之房陵
孟浩然〔唐代〕
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日夕弄清浅,林湍逆上流。山河据形胜,天地生豪酋。君意在利往,知音期自投。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花鸭
杜甫〔唐代〕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译文
注释
花鸭无泥滓(zǐ),阶前每缓行。
花鸭:水禽。泥滓:泥渣。阶前:一作“中庭”。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牵:惹得。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先鸣:比喻直言。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8
2、 杜甫著.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3:158-159
3、 李谊.杜甫草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51
译文注释
花鸭无泥滓(zǐ),阶前每缓行。
花鸭身上清净无泥,常在阶前缓步而行。
花鸭:水禽。泥滓:泥渣。阶前:一作“中庭”。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它让羽毛不同于群鸭,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花鸭啊,你没觉到群心在忌妒么?不要惹得众眼受惊。
牵:惹得。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主人用稻粱喂养你,留心啊,千万不要先出声。
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先鸣:比喻直言。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8
2、 杜甫著.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3:158-159
3、 李谊.杜甫草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51
赏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从诗题上看,这首诗似乎吟咏的是一只毛色不纯的鸭,但读罢全诗,就会明白这猜测是错误的。“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尾联“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杜甫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