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王昌龄 〔唐代〕
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王昌龄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 176篇诗文 ► 0条名句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唐代〕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译文
注释
凄(qī)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泛泛:行船漂浮。
归棹(zhào)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此:此处。为别:作别。还:再。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译文注释
凄(qī)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泛泛:行船漂浮。
归棹(zhào)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此:此处。为别:作别。还:再。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海阳十咏。玄览亭
刘禹锡〔唐代〕
潇洒青林际,夤缘碧潭隈。淙流冒石下,轻波触砌回。香风逼人度,幽花覆水开。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荆门西下
李商隐〔唐代〕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译文
注释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荆门:州名,楚地,汉为南郡地。唐贞元置县,属江陵府。一叶:一叶扁舟。夏云:夏口之云。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xī)。
险巇:危险。
骨肉书题安绝徼(jiào),蕙兰蹊径失佳期。
绝徼:绝域,极远之边塞。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蛟龙:古代传说藏在深水中的动物,能发洪水,兴风作浪。杨朱泣路岐:意为对杨朱处在陆地多遇岐路表示羡慕,语外寄托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284页 
2、 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宜都艺文志·诗词 宜都古今诗词选:宜都市鑫颖印刷厂,2000.12:第33页
3、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985-986页
 
译文注释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江上风浪甚险,由江陵向西,江水曲折北流,夜间南风大作,舟行甚速。自荆门回望荆州,已是夏云重裹,清楚难辨。
荆门:州名,楚地,汉为南郡地。唐贞元置县,属江陵府。一叶:一叶扁舟。夏云:夏口之云。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xī)。
人在半世生涯里,千万不可轻视离别,因为尽管我们不愿分离,老天何曾给予成全呢。
险巇:危险。
骨肉书题安绝徼(jiào),蕙兰蹊径失佳期。
家里人写信来嘱咐我要安心在边塞供职,不要惦记。可是我怎能不想到,那挂满蕙兰的家园小径上,再难有共度美好时光的快乐了。
绝徼:绝域,极远之边塞。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船向东行,前面就是辽阔的洞庭湖了。想到那儿必定是波涛汹涌,湖阔水深,蛟龙恶行,由此倒羡慕杨朱为歧路而悲了。
蛟龙:古代传说藏在深水中的动物,能发洪水,兴风作浪。杨朱泣路岐:意为对杨朱处在陆地多遇岐路表示羡慕,语外寄托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284页 
2、 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宜都艺文志·诗词 宜都古今诗词选:宜都市鑫颖印刷厂,2000.12:第33页
3、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985-986页
 
赏析
  首联“一夕南风一叶危,荆门回望夏云时。”开篇就设置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一叶”、“一夕”,音韵和谐,给读者以“一”的具象,却说的是整夜不停的江风,整船不休止的担忧和困顿。在汹涌的江波中,人有一种向往安定的心情,此时船行前面不知有何凶险。在旅途的愁绪里,诗人翘首回望,已辨认不清荆州了。回首旧地,最是怅然。这江中的回望,引出了下面无尽的感慨和想象。
  颔联“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诗人用了个倒句,即把结论提到前面,把前提放在后面,使句意曲折有力,富于深度。可谓“情深意远,玉溪所独”。
  颈联“骨肉书题安绝徽,蕙兰蹊径失佳朝。”在颠簸的小舟上,诗人回首旧地,感叹人生,天意难料,自然亿起自己温暖的家庭。这两句紧扣上两句“轻离别”,句意曲折深婉,耐人寻味。
  尾联“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妓。”因为杨朱遇到歧路,终究是在乎平坦的陆路上。不过,诗人此时不仅仅是失路之感迫于内心,还有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杨朱泣歧路,虽然前途未卜,尚可选择,而自己此行,只有奔往“险巇”之途,不容半点选择的余地。
  纵观全诗,纪行抒怀,以颔联为中心,先叙风险波恶的江上行舟,回首旧地荆州,慨叹人生离别之苦,把握自身命运之难;进而忆及家室亲人,无限惆怅;最后把眼光投向未来,感到前途艰险,茫然无措。在排遣愁绪的同时,流露出一股自嘲情绪。全诗从头到尾,读来如舟行江中,起伏跌宕,首尾激荡,中间旋回,错落婉曲,体现了诗人独有的艺术特色。
 
 
 
答僧拄杖
张籍〔唐代〕
灵藤为拄杖,白净色如银。得自高僧手,将扶病客身。春游不骑马,夜会亦呈人。持此归山去,深宜戴角巾。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华阴隐者
方干〔唐代〕
少微夜夜当仙掌,更有何人在此居。花月旧应看浴鹤,松萝本自伴删书。素琴醉去经宵枕,衰发寒来向日梳。故国多年归未遂,因逢此地忆吾庐。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