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韦应物 〔唐代〕
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
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洛都游寓
韦应物〔唐代〕
东风日已和,元化亮无私。草木同时植,生条有高卑。罢官守园庐,岂不怀渴饥。穷通非所干,跼促当何为。佳辰幸可游,亲友亦相追。朝从华林宴,暮返东城期。掇英出兰皋,玩月步川坻。轩冕诚可慕,所忧在絷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唐代〕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译文
注释
荆(jīng)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tóng)关四扇开。
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四扇开: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关门东西各两扇。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cài)州回。
刺史:指华州刺史张贾。莫辞迎候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参考资料:
1、 沈兰等.古汉语常用词典.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238.542.633.728.75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4-465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4-806
译文注释
荆(jīng)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tóng)关四扇开。
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四扇开: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关门东西各两扇。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cài)州回。
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刺史:指华州刺史张贾。莫辞迎候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参考资料:
1、 沈兰等.古汉语常用词典.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238.542.633.728.75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4-465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4-806
赏析
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着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加倍言之,气象、境界全出。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的了。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唐代〕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译文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
参考资料:
1、
昌炳兰编著 .历代名人咏洛阳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04月第1版 :67-6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96-197 .
注释
白玉谁家郎¹,回车渡(dù)天津²。
洛阳陌:亦名“洛阳道”,古乐曲名。属横吹曲辞。¹白玉谁家郎:用的是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白玉:喻面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²天津:洛阳桥名。在洛水上。
看花东陌(mò)¹上,惊动洛阳人。
¹东陌: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用潘岳典。
参考资料:
1、
昌炳兰编著 .历代名人咏洛阳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04月第1版 :67-6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96-197 .
译文注释
白玉谁家郎¹,回车渡(dù)天津²。
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
洛阳陌:亦名“洛阳道”,古乐曲名。属横吹曲辞。¹白玉谁家郎:用的是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白玉:喻面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²天津:洛阳桥名。在洛水上。
看花东陌(mò)¹上,惊动洛阳人。
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
¹东陌: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用潘岳典。
参考资料:
1、
昌炳兰编著 .历代名人咏洛阳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04月第1版 :67-6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96-197 .
赏析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琴遭际眼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琴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读者自然而然要是到:由于是念微之,更是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琴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像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琴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琴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琴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琴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琴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琴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琴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琴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像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诗琴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琴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琴最强烈琴音乐效果。
这首小诗在音律上还有另一个特成。向来,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琴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此诗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琴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琴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琴力量。
会稽东小山
陆羽〔唐代〕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