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
陆龟蒙 〔唐代〕
闻君游静境,雅具更摐摐。竹伞遮云径,藤鞋踏藓矼.
杖斑花不一,尊大瘿成双。水鸟行沙屿,山僧礼石幢。
已甘三秀味,谁念百牢腔。远棹投何处,残阳到几窗。
仙谣珠树曲,村饷白醅缸。地里方吴会,人风似冉厖。
探幽非遁世,寻胜肯迷邦。为读江南传,何贤过二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荒
元结〔唐代〕
(古有荒王,忘戒慎道,以逸豫失国,故为《至荒》之诗一章三韵十二句)国有世谟,仁信勤欤。王实惛荒,终亡此乎。焉有力恣谄惑,而不亡其国?呜呼亡王,忍为此心!敢正亡王,永为世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韦庄〔唐代〕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译文
注释
红楼别夜堪(kān)惆(chóu)怅(chàng),香灯半卷流苏帐。
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妓女所居。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之辞别。
琵(pí)琶(pá)金翠羽,弦(xián)上黄莺语。
琵琶:初创批把。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记载。
译文注释
红楼别夜堪(kān)惆(chóu)怅(chàng),香灯半卷流苏帐。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
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妓女所居。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残月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之辞别。
琵(pí)琶(pá)金翠羽,弦(xián)上黄莺语。
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
琵琶:初创批把。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记载。
赏析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这首《菩萨蛮》词,就是写作者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惆怅心情。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在朱门红楼那天告别之夜,灯光映照着半卷的挂有流苏的帐子的情景,真叫人难过极了。“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
词的下片,写客地思归,由听到琵琶乐声想到所爱之人正倚窗远望,等候自己归去。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两句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用以代指歌女,“黄莺语”指琵琶弹的乐声就象清脆婉转的黄莺啼般的歌声,极写琵琶声调的婉转。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起爱人临别时叮咛自己早日归家,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倚窗远望,盼望归去。
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又作: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登新平楼
李白〔唐代〕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译文
注释
去国登兹(zī)楼,怀归伤暮秋。
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起岭树,胡雁(yàn)飞沙洲。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目极:指放眼远望。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73-774
2、 李晖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6-97
3、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40
译文注释
去国登兹(zī)楼,怀归伤暮秋。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起岭树,胡雁(yàn)飞沙洲。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目极:指放眼远望。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73-774
2、 李晖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6-97
3、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40
赏析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