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乔逸人
罗隐 〔唐代〕
南经湘浦北扬州,别后风帆几度游。春酒谁家禁烂漫,
野花何处最淹留。欲凭尺素边鸿懒,未定雕梁海燕愁。
长短此行须入手,更饶君占一年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
白居易〔唐代〕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勿言无知己,躁静各有徒。兰台七八人,出处与之俱。旬时阻谈笑,旦夕望轩车。谁能雠校间,解带卧..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芦 其二
陈景沂〔唐代〕
一一溪边石,堆成几别离。青蒲驶樯本,黄苇掠船墀。话别从今日,云来是几时。藏心栗黄蟹,归买配香炊。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裴璋还蜀因亦怀归
雍陶〔唐代〕
客在剑门外,新年音信稀。自为千里别,已送几人归。陌上月初落,马前花正飞。离言殊未尽,春雨满行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郭子应二首 其二
王质〔唐代〕
北窗睡起复西窗,心事悠悠付枕囊。日静无人惊燕雀,野青随意卧牛羊。愁中故自伤游子,别后还应忆漫郎。万里梅边寻斗米,夫君身世亦遑遑。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归雁
杜甫〔唐代〕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译文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最让我伤心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注释
东来¹万里客²,乱³定几年⁴归?
¹东来:诗中的“东来”,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作“春来”解。²万里客:作者自指。作者故乡洛阳在成都东北。³乱:指安史之乱。⁴几年:犹如何时、几时的意思。
肠断¹江城²雁,高高向北飞。
¹肠断:指极度悲哀伤心。²江城:指梓州。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译文注释
东来¹万里客²,乱³定几年⁴归?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¹东来:诗中的“东来”,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作“春来”解。²万里客:作者自指。作者故乡洛阳在成都东北。³乱:指安史之乱。⁴几年:犹如何时、几时的意思。
肠断¹江城²雁,高高向北飞。
最让我伤心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
¹肠断:指极度悲哀伤心。²江城:指梓州。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赏析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羁旅蜀地,不能及时返乡,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看见队队大雁向北归飞向中原地带,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此诗寄托了深切的乡思感情,并流露出对朝廷的系念和对国事的关心。全诗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先赋后兴,独具特色。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成都。诗中“东来”二字亦作“春来”。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阆州飘泊时,就已经作好了准备,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峡,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今又来到成都,早就萦绕于怀的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
这首诗短小精悍,含义隽永,余味无穷。这原因,一方面是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字里行间,在平易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写归雁的诗,往往都是先从大雁本身着笔,然后再抒发议论,然而这首诗却是先写思归的心情,一开始就直抒胸怀,先给读者一个思乡的强烈印象,然后再将描写的笔触对准空中的大雁,让生动的形象去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给人以具象化的感觉,先赋而后兴。
不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乡恋国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更为深长。另外,在绝句格式上,这一首采用了对起散结的方式。盛唐绝句重散行,四个散句起承转合,句与句之间不讲究对偶。而此诗一、二句用了对偶。后两句用散句,又纯任天然。这样,在形式上把精巧与自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读来节奏优美,“神味高远”(浦起龙语)。杜甫“常常把绝句作为遣兴手段,即兴漫成,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形式上有意识进行多种尝试。”(周啸天《唐绝句史》)从这首五言绝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