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元绪上人
姚合 〔唐代〕
石窗紫藓墙,此世此清凉。研露题诗洁,消冰煮茗香。
闲云春影薄,孤磬夜声长。何计休为吏,从师老草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销夏湾
陆龟蒙〔唐代〕
霞岛焰难泊,云峰奇未收。萧条千里湾,独自清如秋。古岸过新雨,高萝荫横流。遥风吹蒹葭,折处鸣飕飕。昔予守圭窦,过于回禄囚。日为籧筁徒,分作祗裯雠。愿狎寒水怪,不封朱毂侯。岂知烟浪涯,坐可思重裘。健若数尺鲤,泛然双白鸥。不识号火井,孰问名焦丘。我真鱼鸟家,尽室营扁舟。遗名复避世,消夏还消忧。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筹边楼
薛涛〔唐代〕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译文
注释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筹边楼:唐代名楼,位于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镇西川节度使,次年秋为筹划边事所建,故名。八窗秋:凭窗远眺,可见八方秋色。壮压:谓高楼可震慑川西四十州之广阔土地。西川:四川西部,为唐边境。四十州:一说“十四州”。
诸将莫贪羌(qiāng)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部,总称西羌,以游牧为主。边头:边塞前沿。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95-2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451
译文注释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筹边楼高耸入云窗外一片清秋,气势雄伟豪壮威震西川四十州。
筹边楼:唐代名楼,位于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镇西川节度使,次年秋为筹划边事所建,故名。八窗秋:凭窗远眺,可见八方秋色。壮压:谓高楼可震慑川西四十州之广阔土地。西川:四川西部,为唐边境。四十州:一说“十四州”。
诸将莫贪羌(qiāng)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各位将领不要贪图羌族的骏马,楼的最高层可看到边塞的尽头。
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部,总称西羌,以游牧为主。边头:边塞前沿。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95-2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451
赏析
诗的开首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雄浑,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耸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此时时过境迁,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感时伤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陡然一转,与上文跳脱开来,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此诗前两句写景,气象万千;后两句叙事,说明时移势异。诗人的沉痛感受与前两句的壮伟大不相同,在前后对比描写之中,充分显示出女诗人心系国势盛衰的宏深器识和忧国忧民的生动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在中唐诗中并不多见。
谢人惠扇子及茶
齐己〔唐代〕
枪旗封蜀茗,圆洁制鲛绡。好客分烹煮,青蝇避动摇。陆生夸妙法,班女恨凉飙。多谢崔居士,相思寄寂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酬张夏
刘长卿〔唐代〕
几岁依穷海,颓年惜故阴。剑寒空有气,松老欲无心。玩雪劳相访,看山正独吟。孤舟且莫去,前路水云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寄岘山道人
齐己〔唐代〕
凤门高对鹿门青,往岁经过恨未平。辩鼎上人方话道,卧龙丞相忽追兵。炉峰已负重回计,华岳终悬未去情。闻说东周天子圣,会摇金锡却西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