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
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把东西放在遮盖物下使人猜。
嗟(jiē)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嗟:叹词。余:我。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类:类似。转:一作“断”。
闻道阊(chāng)门萼(è)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抵:至,到。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看:一作“著”。
参考资料: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
身虽无彩凤双翅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把东西放在遮盖物下使人猜。
嗟(jiē)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嗟:叹词。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走马:跑马。兰台: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类:类似。转蓬:指身如蓬草飞转。转,一作“断”。
嗟:叹词。余:我。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类:类似。转:一作“断”。
闻道阊(chāng)门萼(è)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天上的萼绿华,总觉得遥远好似相隔天涯。
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抵:至,到。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哪里知道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得以在一旁窥见美人的容颜。
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看:一作“著”。
参考资料: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这是两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其中第一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是脍炙人口。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但羁宦思乐境也好,觊觎貌美女郎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态显是力透纸背,那些寻常或普通的意象,被有规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当中,表现了一种追寻的热切和悲哀的失落。
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出场的无题诗,抒写对昨夜偶然相见,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念。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首联是说,昨夜的星辰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开头两句由今宵的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但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和所爱这相见的那一幕却已经成为亲切而难以追寻的记忆。诗人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只是借助于星辰与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读者自可意会。“昨夜”复叠,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蝉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至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颔联是说,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三、四两句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抒写今夜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彩凤双翼双飞,常用作美满爱情的象征。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示爱情的阻隔,可以说是常语翻新。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犀牛角在古代被称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实为角质),更增添了神异的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略貌取神、极其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来。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
两句中“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生发,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来是深刻的痛苦;但身不能接而心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安慰。尽管这种契合的欣喜带有苦涩的意味,但却因受到阻隔而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它不是消极的叹息,而是对美好情愫的积极肯定。将矛盾着的感情的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表现得这样深刻细致而主次分明,这样富于典型性,充分显示诗人抒写心灵感受的能力。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颈联是说,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五、六两句乍读似乎是描绘诗人所经历的实境,但也不妨理解为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夜处境的想象。“送钩”、“射覆”,都是酒宴上的游戏(前者是传钩与某人手中藏着让对方猜,后者是藏物于巾盂之下让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是分组的意思。在诗人的想象中,对方此刻想必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热闹的宴会。宴会之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气氛该是何等热烈!越是阻隔,渴望会合的感情越是热切,对于相隔意中人处境的想象越加鲜明。“春酒暖”,“蜡灯红”,不只是传神的表现了宴会上融怡醉人的气氛,而且倾注了诗人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诗人此刻处境的凄清自见于言外。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尾联是说,可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在终宵的追怀思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已经到了。可叹的是自己正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当时诗人正在秘书省任职),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这个结尾,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结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使得这首无题诗,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着重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这首诗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起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境联想与对比;次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再转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虚境实写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诗也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了。其实这首诗是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可算是新生事物,今天我们用意识流作品的定义去理解它,许多的困惑和歧解原是不难解决的。
第一首七律确实是很出色的爱情诗,而其内容是通过第二首七绝补充说明的。第二首无题诗(“闻道阊门萼绿华”)大致意思是说:当年常常听到人们谈论阊门中有位叫萼绿华的女子长得美丽绝伦,但总是觉得在天边那么遥远,却没想到昨晚像萧史那样参加一次豪门盛宴后,竟然产生了偷窥的冲动。诗人说的是吴宫苑内花,当然不会是花园里的花卉植物,而是如花似玉的美女。秦楼客,用萧史典故,显言己之为爱婿身份。诗意中既有寓慨,又有艳情,但主要还是表达男女之间心心相印的恋情。
这组诗在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尤其的第一首七律,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líng)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jiē)垂二毛。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萧条:寂寥冷落。游子:杜甫自谓。嗟:感叹。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哀鸿:孤雁哀鸣。曹:同类。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shāo)林莽(mǎng),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sāng)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自断:自己判断。休问天:不必问人。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残年:犹余生。
参考资料: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líng)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jiē)垂二毛。
曲江秋气肃杀景物萧条,枯折为菱荷随着波涛漂摇,飘泊他乡的我啊空叹岁目已老!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萧条:寂寥冷落。游子:杜甫自谓。嗟:感叹。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江边的素沙冲刷着白石,哀呜的孤雁将同伴寻找。
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哀鸿:孤雁哀鸣。曹:同类。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shāo)林莽(mǎng),比屋豪华固难数。
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激越的歌声摇动着丛生的草木,江边的华屋比比相连难以计数。
即事:眼前事物。后因称以书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为即事诗。今:今体。古:古体。长歌:连章叠歌之意。激越:歌声浑厚高亢。捎:摧折。林莽,丛生的草木。比屋豪华:形容富贵豪宅之多。比:相接连。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我能甘心忍受贫苦,弟侄们何必为我泪落如雨。
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sāng)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
自断:自己判断。休问天:不必问人。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残年:犹余生。
参考资料: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一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杜甫本善骑射,多年前游齐赵、梁宋时曾“呼鹰”、“逐兽”,所以有此联想。蓝田与杜曲相距不远,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李广尚能“自射”,而己只能“看射”,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跃然纸上。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
这三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