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送赵主簿自蜀归绛州宁觐
戴叔伦 〔唐代〕
将归汾水上,远省锦城来。已泛西江尽,仍随北雁回。
暮云征马速,晓月故关开。渐向庭闱近,留君醉一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杂言和常州李员外副使春日戏题十首
权德舆〔唐代〕
随风柳絮轻,映日杏花明。无奈花深处,流莺三数声。兰桡画舸转花塘,水映风摇路渐香。任兴不知行近远,更怜微月照鸣榔。檐前晓色惊双燕,户外春风舞百花。粉署可怜闲对此,唯令碧玉泛流霞。枕上觉,窗外晓。怯朝光,惊曙鸟。花坠露,满芳沼。柳如丝,风袅袅。佳期远,相见少。试一望,魂杳渺。闲庭无事,独步春辉。韶光满目,落蕊盈衣。芳树交柯,文禽并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王维〔唐代〕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译文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江南女子都去采莲,莲塘广阔,经常傍晚才回来。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撑篙的时候不要溅起水花,害怕打湿了红莲花颜色的衣裙。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67-68
2、
周春玲.五字唐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36
3、
陈铁民.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华书局,2005:172-173
注释
日日采莲去,洲¹长多²暮归。
坞(wù):地势周围高而中间低洼的地方,这里指停船的船坞。¹洲:水中陆地。²多:经常。
弄¹篙(gāo)²莫溅水,畏湿³红莲衣⁴。
¹弄:戏弄,这里指撑。²篙:撑船的器具,多用竹、木。³畏湿:害怕打湿。⁴红莲衣:红莲花颜色的衣服,指采莲女的衣服。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67-68
2、
周春玲.五字唐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36
3、
陈铁民.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华书局,2005:172-173
译文注释
日日采莲去,洲¹长多²暮归。
江南女子都去采莲,莲塘广阔,经常傍晚才回来。
坞(wù):地势周围高而中间低洼的地方,这里指停船的船坞。¹洲:水中陆地。²多:经常。
弄¹篙(gāo)²莫溅水,畏湿³红莲衣⁴。
撑篙的时候不要溅起水花,害怕打湿了红莲花颜色的衣裙。
¹弄:戏弄,这里指撑。²篙:撑船的器具,多用竹、木。³畏湿:害怕打湿。⁴红莲衣:红莲花颜色的衣服,指采莲女的衣服。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67-68
2、
周春玲.五字唐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36
3、
陈铁民.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华书局,2005:172-173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此时诗人已隐居田园,诗歌主要咏写山水田园之幽趣,带有闲适情味。这首诗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了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前两句写采莲少女的辛勤劳动,后两句点出采莲人的生活乐趣,笔调轻松自然,语言平淡朴素。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这两句写采莲少女的辛勤劳动,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日日”是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前一个“日”为代词,后一个“日”是动词。第二句不可简单地把“洲长”和“暮归”当作因果关系,从而理解为,因为水路很长,所以多半到了晚上才能回来。这是不符合事理的,因为“洲长”莲必多,来回一趟,不须整天,“洲长”再现的是广阔的采莲环境,以及两岸的自然风光、小户人家,风土人情;“暮归”表明水面上,采莲船只早晚繁忙。因此“洲长多暮归”可解释为:一望无际的荷塘里长着田田红莲,碧绿的叶子,粉红的花瓣;采莲姑娘们架着船儿来回忙碌,傍晚时刻船儿都满载而归——载着肥硕的莲实,载着姑娘们的欢声笑语,载着无限温馨。
日日采莲劳作,天天早出晚归,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然而诗中的采莲人自有他们的生活乐趣。“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采莲人对莲花的珍爱与怜惜,同时也表明他们热爱平常生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
覆船山樵歌
郑玉〔唐代〕
路入黄茅剑断蛇,疏篱石磡野人家。山深地冷春难老,五月岩前见落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凉州词二首·其二
王翰〔唐代〕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
注释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阑:尽。
夜听胡笳(jiā)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6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译文注释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阑:尽。
夜听胡笳(jiā)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6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赏析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