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游故居感旧,酬西川李尚书德裕
王播 〔唐代〕
昔年献赋去江湄,今日行春到却悲。三径仅存新竹树,
四邻惟见旧孙儿。壁间潜认偷光处,川上宁忘结网时。
更见桥边记名姓,始知题柱免人嗤。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月下独酌·其三
李白〔唐代〕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译文
注释
三月咸(xián)阳城,千花昼如锦。
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径须:直须。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sù)所禀(bǐng)。
穷通:困厄与显达。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一樽(zūn)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译文注释
三月咸(xián)阳城,千花昼如锦。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径须:直须。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sù)所禀(bǐng)。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穷通:困厄与显达。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一樽(zūn)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赏析
逢旧
白居易〔唐代〕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醆又成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二妃庙送裴侍御使桂阳
李颀〔唐代〕
沅上秋草晚,苍苍尧女祠。无人见精魄,万古寒猿悲。桂水身殁后,椒浆神降时。回云迎赤豹,骤雨飒文狸。受命出炎海,焚香征楚词。乘骢感遗迹,一吊清川湄。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温庭筠〔唐代〕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译文
注释
手里金鹦(yīng)鹉(wǔ),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yuān)鸯(yāng)。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望秦川》、《风蝶令》等。杨文生考此词曲调本。金鹦鹉:金色鹦鹉,此指女子绣件上的花样。偷眼:偷偷瞥视、窥望。形相:端详、观察。从嫁与:嫁给他。从:跟、随。作鸳鸯:比喻结为夫妻;鸳鸯:鸟名,形似野鸭,雌雄双柄双止,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参考资料:
1、 高峰编选.温庭筠·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20
译文注释
手里金鹦(yīng)鹉(wǔ),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yuān)鸯(yāng)。
待嫁的女子手中正绣着金鹦鹉,胸前绷子床上绣着凤凰。暗中左顾右盼,偷偷打量,心想就这样嫁给他,作一生的鸳鸯吧。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望秦川》、《风蝶令》等。杨文生考此词曲调本。金鹦鹉:金色鹦鹉,此指女子绣件上的花样。偷眼:偷偷瞥视、窥望。形相:端详、观察。从嫁与:嫁给他。从:跟、随。作鸳鸯:比喻结为夫妻;鸳鸯:鸟名,形似野鸭,雌雄双柄双止,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参考资料:
1、 高峰编选.温庭筠·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20
赏析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这是一个很有点气派的公子哥儿,手里擎的是名贵的鹦鹉,身上著的是绣着凤凰的锦服。“偷眼暗形相”,这是女主人公的活动。“形相”,端详、打量也。一“偷”一“暗”,一个思春心切又不无娇羞的少女出来了。“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一番“形相”之后,女主人公很快地做出了嫁他的抉择。在这里,作者为人们展示了一个鸟的意象系列:活的鹦鹉、绣的凤凰、抽象的富于像象征意味的鸳鸯。唐人多以鹦鹉、凤凰对举,如骆宾王诗云:“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又如杜甫诗云:“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但词中的鹦鹉、凤凰似乎只是为了招来鸳鸯。他端详了半天,看到的是他手里的鹦鹉、胸前的凤凰,于是自然而然地,她想到了鸳鸯,选择了鸳鸯。“不如从嫁与”一句颇觉突兀,而“作鸳鸯”又使“不如从嫁与”变得顺理成章,意象的转换揭示了少女的心理变化进程。
温庭筠借助民间艺术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使这首流于浅近的词饶有趣味,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世俗的、平凡的而又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民间生活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