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罢相作

李适之 〔唐代〕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辞去相位,让给有才能的贤士,爱酒如命正好开怀畅饮。
试问过去常来我家做客的人,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注释
辞去相位,让给有才能的贤士,爱酒如命正好开怀畅饮。
试问过去常来我家做客的人,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反语、俚语和双关语,描写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感受,深刻地讽刺了奸臣弄权和小人谄媚的官场状况。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两句是说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则是作者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适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

  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徐秀才之吴

齐己〔唐代〕

吴都霸道昌,才子去观光。望阙云天近,朝宗水路长。海门收片雨,建业泊残阳。欲问淮王信,仙都即帝乡。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忆匡一师

李商隐〔唐代〕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王绪剡中(一作送王公还剡中别业)

皇甫冉〔唐代〕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剡中。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望 其二

薛涛〔唐代〕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卢郎中使君赴京

皇甫冉〔唐代〕

三年期上国,万里自东溟。曲盖遵长道,油幢憩短亭。楚云山隐隐,淮雨草青青。康乐多新兴,题诗纪所经。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