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长城庾将军
李频 〔唐代〕
初年三十拜将军,近代英雄独未闻。向国报恩心比石,
辞天作镇气凌云。逆风走马貂裘卷,望塞悬弧雁阵分。
定拥节麾从此去,安西大破犬戎群。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三月
韩偓〔唐代〕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译文
注释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tà)青过后寒食前,
辛夷:一种香草。发:开发。谢:凋谢。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汉陵: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在陕西成阳北原(亦称五陵原)。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wèng)底眠。
瓮:酒瓮。
参考资料:
1、 杨刚编.中国名胜诗词大辞典(增补本):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400页
译文注释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tà)青过后寒食前,
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
辛夷:一种香草。发:开发。谢:凋谢。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
汉陵: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在陕西成阳北原(亦称五陵原)。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wèng)底眠。
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瓮:酒瓮。
参考资料:
1、 杨刚编.中国名胜诗词大辞典(增补本):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400页
赏析
韩偓的七言律诗《三月》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的雄壮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剩下的仅有颓废和衰弱,作为始终坚持反对朱全忠篡唐的有气节的士人,身处这种时代,面对危乱的时局,却只能无奈叹息,这首《三月》正是诗人无奈的哀叹,一方面是借哀叹美好的初春三月来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盛年易逝,无可挽留,功业未就的现实感慨万分,诗的结尾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开花的,它才刚刚谢了,桃花却早早的开了。笫一句就说明写诗时是早春时节,这样的时节是充满生气的,绿地草涨莺飞,万物渐欣渐荣。在这样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过的了,在南方,寒食时节,总是细雨飘飘,滋润着千树力‘花,也带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时最好是三月”,正好说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就好比一个人的少年时期,一个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时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样,晃一晃就过去了。时间总是这样,在你的指缝隙间流失,而你却全然不知。韩偓在这里就借用短暂的三月来感叹少年时期的一去不复返,让人不禁的感伤了起来。“吴国地遥江接海”,吴国即吴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长江经过吴地最后流入浩翰的东海,故诗人说“江接海”。汉陵是汉朝天子陵墓,“汉陵魂断草连天”,汉朝天子建立的辉煌大业早已成为历史,今也只剩陵墓断碑伴着杂草丛生。“新愁旧恨真无奈”,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瓮底,还以做什么来扭转故国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诗由春天短暂的三月写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着家国灭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让人无奈,少年的大好光阴逝去让人无奈,国家变迁更让人无奈。这首诗倾注着诗人对国家的眷恋,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诗人的诗作风格有着质的改变,和李煜一样,社会动荡、王室颠覆给予韩偓诗歌创作以重大影响。他的诗常有以不写而写来传达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无伤而让人感伤;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杜甫〔唐代〕
秋日萧韦逝,淮王报峡中。少年疑柱史,多术怪仙公。不但时人惜,只应吾道穷。一哀侵疾病,相识自儿童。处处邻家笛,飘飘客子蓬。强吟怀旧赋,已作白头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磨镜篇
刘禹锡〔唐代〕
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门前负局人,为我一磨拂。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张五归山
王维〔唐代〕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译文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注释
送君尽惆(chóu)怅(chàng)¹,复送何人归。
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荆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¹携手:指携手一荆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扉(fēi)²。
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译文注释
送君尽惆(chóu)怅(chàng)¹,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同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¹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扉(fēi)²。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赏析
这己一首送手诗。诗人送客,送的却尽己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手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己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难情写下此句的。东山的茅屋,那己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难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难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幸”不过己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难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己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末句表明诗人的难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己诗人此阶段的主题。又己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与好友愿知愿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己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难头煎熬。诗人恨的己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己时光匆匆,难以实现难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有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己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难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己,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有机会清除内难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难门。人生一大乐此,就己与知己倾难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然而,或己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己他难灵上的创伤。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己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难:“当亦谢官去,岂令难此违?”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己那份依依惜手的情谊,更己那份“难此违”的无奈与复杂的难境。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难,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己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己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罢了罢了,即便己那百般的歆羡,即若己那内难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己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