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书情投知己
李频 〔唐代〕
陕服因诗句,从容已半年。一从归阙下,罕得到门前。
每候朝轩出,常看列宿悬。重投期见奖,数首果蒙传。
转觉功宜倍,兼令住更坚。都忘春暂醉,少省夜曾眠。
烦暑灯谁读,孤云业自专。精华搜未竭,骚雅琢须全。
此事勤虽过,他谋拙莫先。槐街劳白日,桂路在青天。
取第殊无序,还乡可有缘。旅情长越鸟,秋思几秦蝉。
月色千楼满,砧声万井连。江山阻迢递,时节暗推迁。
道即穷通守,才应始末怜。书绅相戒语,藏箧赠行篇。
致主当齐圣,为郎本是仙。人心期际会,凤翼许迁延。
毕竟良图在,何妨逸性便。幽斋中寝觉,珍木正阴圆。
隐几闲瞻夜,临云兴渺然。五陵供丽景,六义动花笺。
倘与潜生翼,宁非助化权。免教垂素发,归种海隅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新春
刘方平〔唐代〕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荷
陆龟蒙〔唐代〕
蒲茸承露有佳色,茭叶束烟如效颦。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遗香愁向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唐代〕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译文
注释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qián)。
穆陵:指穆陵关。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城池百战后,耆(qí)旧几家残。
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耆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
处处蓬蒿(hāo)遍,归人掩泪看。
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归人:归来的人。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32-233
译文注释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qián)。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穆陵:指穆陵关。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城池百战后,耆(qí)旧几家残。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耆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
处处蓬蒿(hāo)遍,归人掩泪看。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归人:归来的人。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32-233
赏析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