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
李端 〔唐代〕
途穷别则怨,何必天涯去。共作出门人,不见归乡路。
殷勤执杯酒,怅望送亲故。月色入闲轩,风声落高树。
云霄望且远,齿发行应暮。九日泣黄花,三秋悲白露。
君行过洛阳,莫向青山度。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白居易〔唐代〕
紫阁峰西清渭东,野烟深处夕阳中。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白处士游峨嵋
齐己〔唐代〕
闲身谁道是羁游,西指峨嵋碧顶头。琴鹤几程随客棹,风霜何处宿龙湫。寻僧石磴临天井,劚药秋崖倒瀑流。莫为寰瀛多事在,客星相逐不回休。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寄外征衣
陈玉兰〔唐代〕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译文
注释
夫戍(shù)边关妾(qiè)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妾:旧时妇女自称。吴:指江苏一带。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译文注释
夫戍(shù)边关妾(qiè)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你守卫在边关,我身处在吴地,西风吹到我身上我更加为你担忧。
妾:旧时妇女自称。吴:指江苏一带。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写一行书信就洒下千行眼泪,严寒到了边塞,给你寄去的寒衣收到没有?
赏析
送李秀才赴举
姚合〔唐代〕
罗刹楼头醉,送君西入京。秦吴无限地,山水半分程。海上烟霞湿,关中日月明。登科旧乡里,当为改嘉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渡辽水
王建〔唐代〕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
注释
渡辽水,此去咸(xián)阳五千里。
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zhuó)衣裳如送死。
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题:上奏呈请。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zhù)马相看辽水傍(bàng)。
回渡:一作“渡辽”。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译文注释
渡辽水,此去咸(xián)阳五千里。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zhuó)衣裳如送死。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题:上奏呈请。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zhù)马相看辽水傍(bàng)。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回渡:一作“渡辽”。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赏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