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舒女庙
许浑 〔唐代〕
山乐来迎去不言,庙前高柳水禽喧。绮罗无色雨侵帐,
珠翠有声风绕幡。妆镜尚疑山月满,寝屏犹认野花繁。
孤舟梦断行云散,何限离心寄晓猿。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
刘禹锡〔唐代〕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与柳宗元相比,刘禹锡就荣幸得多。他二人虽同时遭贬,但柳宗元生性沉郁,而刘禹锡则生性达观。柳宗元多病,刘禹锡康健。苏东坡评柳宗元“发纤浓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而刘禹锡在此,则还多了一团生机和气。所以柳宗元年仅四十七而逝,刘禹锡则寿高七十余,比白居易略差一点。柳宗元也没有如刘、白二人,得以交圭峰宗密大师这样佛教中的泰山北斗,也不如李翱那样得以结交药山唯俨这样的禅林宗匠。这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当太守时送别圭峰大师时所作的诗,并以此诗作为“介绍信”,介绍给白居易。圭峰大师与刘禹锡、白居易还有一段交往,的确是鲜为人知。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忘却言。”这里,刘禹锡盛赞圭峰大师累世修行,得到了极高的智慧。在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弟子中,阿难尊者号称“多闻”第一,所有的佛经,都是经他背诵出来的。圭峰大师是华严宗的五祖,对佛教理论在当时是天下独步。同时圭峰大师还是禅宗荷泽宗的第五代祖师。这两重崇高的地位和卓绝的修行,当然堪称“多闻第一”又“忘却言”了。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这里“七祖”指六祖大师的弟子荷泽神会禅师。因神会禅师的努力,南禅击败了北禅,确立了六祖的地位,而他也在后来被唐德宗“钦封”为“七祖”。“便门”是方便法门的简称。禅宗讲“教外别传”,对“三乘”教法不那么看重,而注重“直指人心”的方便法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圭峰大师曾一度离开陕西卢县草堂寺到江南游历。自从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经洛阳汴河,在泗州入淮河,又经淮安、扬州入长江。故舟行极为方便。圭峰大师此行当在刘禹锡任和州刺史的太和(唐文宗年号,827—836)年间。长安到江南称“东泛”,再回长安自然为“西归”了。草堂寺为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经故地,现今仍为中国佛教祖庭之一,地处终南山北麓。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白居易以侍郎身分,居河南府尹,地位极高,信佛之诚,又超过刘禹锡和柳宗元。白居易还与圭峰师叔洛阳神照禅师熟识,圭峰大师在洛阳与白居易相会,想必就更加热闹了。一起谈佛论禅,必然相契。
咏烛二首
李世民〔唐代〕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至德中赠内兄刘赞
卢纶〔唐代〕
时难访亲戚,相见喜还悲。好学年空在,从戎事已迟。听琴泉落处,步履雪深时。惆怅多边信,青山共有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三首
羊士谔〔唐代〕
月满自高丘,江通无狭流。轩窗开到晓,风物坐含秋。鹊警银河断,蛩悲翠幕幽。清光望不极,耿耿下西楼。桂华临洛浦,如挹李膺仙。兹夕披云望,还吟掷地篇。凤池分直夜,牛渚泛舟年。会是风流赏,惟君内史贤。圆景旷佳宾,徘徊夜漏频。金波徒泛酒,瑶瑟已生尘。露白移长簟,风清挂幅巾。西园旧才子,想见洛阳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诗偈 其八十五
庞蕴〔唐代〕
谁家郎君子,开眼造地狱。枉法取人钱,养那一群贼。饶伊家户大,业成出不得。除非轮回满,换形偿他力。看君骑底驴,总是如此色。无事被鞭杖,有理说不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