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花
元稹 〔唐代〕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赏析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奉和圣制春日望海
杨师道〔唐代〕
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碣石朝烟灭,之罘归雁翔。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六言三首 其一
韩偓〔唐代〕
春楼处子倾城,金陵狎客多情。朝云暮雨会合,罗袜绣被逢迎。华山梧桐相覆,蛮江豆蔻连生。幽欢不尽告别,秋河怅望平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三君咏 其一 魏郑公
高适〔唐代〕
郑公经纶日,隋氏风尘昏。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道光先帝业,义激旧君恩。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李白〔唐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8-294
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4-196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注释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¹长。
¹个:如此,这般。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¹。
¹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8-294
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4-196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译文注释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¹长。
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¹个:如此,这般。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¹。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¹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8-294
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4-196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