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应官舍书事
王建 〔唐代〕
县在华清宫北面,晓看楼殿正相当。庆云出处依时报,
御果呈来每度尝。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渭屋多凉。
两衙早被官拘束,登阁巡溪亦属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
韦庄〔唐代〕
记得初骑竹马年,送师来往御沟边。荆榛已失当时路,槐柳全无旧日烟。远自嵇山游楚泽,又从庐岳去闽川。新春阙下应相见,红杏花中觅酒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唐代〕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8-294
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4-196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注释
炉火¹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¹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nǎn)郎¹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¹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8-294
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4-196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译文注释
炉火¹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¹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nǎn)郎¹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¹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8-294
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4-196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的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的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诗,喊诗嘹亮的号子,唱诗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的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诗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感梦
韦应物〔唐代〕
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觏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飙。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章台柳·寄柳氏
韩翃〔唐代〕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译文
注释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章台:汉长安中街名,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事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依依:柔软貌。《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第1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40页 .
译文注释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借问章台的柳啊,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
章台:汉长安中街名,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事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依依:柔软貌。《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飘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第1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40页 .
赏析
这首作品,有人认为是诗,有人认为是词(词牌名为“章台柳”)。在《全唐诗》中,卷二四五中收录此作,定为诗,题为“寄柳氏”;卷八九〇又收录此作,定作词,题为“章台柳·寄柳氏”。下面是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哲伦等人对此篇的赏析。
“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这里借指长安。“章台柳”,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两个叠句用于寻觅加强呼唤之急切,韵味深长,表达作者日思夜想的怀恋之情。“颜色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龄,丰容艳丽。“今在否”,谓是否安全健在,暗言社会动乱,邪恶猖獗,柳氏单身独处,其安全令人担忧,以疑问声口,则其忧虑担心之情可见。“长条似旧垂”,喻柳氏袅袅婷婷的身段和体态仍不减当年,与上文“颜色青青”相呼应。“攀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马乱之秋,恐己为他人所劫夺占有,是“今在否”的进一步推测。前句见怀想之切,后句见忧虑之深,两句以“纵使”“也应”开合进退,将其希望与失望,侥幸与不幸,揣测与担忧等复杂的矛盾心情写得传神活现。
全篇语意双关,表面上是写柳树,实际上是对柳氏的问候,问候了两件诗人最关切的事:是否还在人世?是否已经嫁人?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赠鬻胭脂者偈
李浩〔唐代〕
不涂红粉自风流,往往禅徒到此休。透过古今圈{左衤右贵}后,却来这裹吃拳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