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才。归:回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松柏:松树、柏树。冢:坟墓。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雉: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旅谷:野生的谷子。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即野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持:用。作:当做。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一时:一会儿就。贻:送,赠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沾:渗入。
参考资料: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始:才。归:回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松柏:松树、柏树。冢:坟墓。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雉: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旅谷:野生的谷子。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即野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持:用。作:当做。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一时:一会儿就。贻:送,赠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沾:渗入。
参考资料: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明月何皎(jiǎo)皎,照我罗床帏(wéi)。
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忧愁不能寐(mèi),揽衣起徘徊。
寐:入睡。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客:这里指诗人自己。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彷徨:徘徊的意思。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cháng)衣。
引领:伸着脖子远望。裳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
参考资料:
明月何皎(jiǎo)皎,照我罗床帏(wéi)。
明月如此的皎洁明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忧愁不能寐(mèi),揽衣起徘徊。
夜里心中惆怅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寐:入睡。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客:这里指诗人自己。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走出房门独自在月下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彷徨:徘徊的意思。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cháng)衣。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
引领:伸着脖子远望。裳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
参考资料:
此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其主题有两种解读:一说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充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以及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
按第一种说法,此诗为游子思乡之作。
游子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接着写“忧愁”的原因。“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汉乐府相如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而异乡游子欲归不归的情状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按第二种说法,此诗抒发女子闺中望夫之慨。
闺中女子的愁思由明月引起。这里的“罗床帏”指闺房。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不能听见,也不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无人可以告诉。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名都:著名的都会,如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妖女:艳丽的女子,这里指倡伎。京洛:指东京洛阳。少年:指贵族纨绔子弟。洛阳是东汉的国都、是贵族麕集之地,从东汉的乐府和文人诗中就常有写洛阳纨绔生活的作品了。此篇中心是写少年,上句写妖女是为此句作陪衬。
宝剑值千金,被(pī)服丽且鲜。
被服:指衣著。被,同披。服,穿。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qiū)间。
斗鸡:看两鸡相斗以为博戏,这是汉魏以来直到唐代盛行的一种习俗。长楸间:指两旁种着高楸的大道。楸,落叶乔木,也叫大樟。
驰骋(chěng)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dí),长驱上南山。
捷:抽取。南山:指洛阳之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qín)连。
左挽右发:左手拉弓向右射去。一般都用右手拉弓,这里故意用左手,以卖弄“巧伎”,与下文之“余巧未及展”相应。一纵:一发。两禽连:两禽同时被射中。两禽,即指上文所说的双兔,古代对飞鸟和走兽都可以称禽,后来才分开,专以禽指飞鸟。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yuān)。
接:迎射对面飞来的东西。《白马篇》有“仰手接飞猱”,与此句式相同。鸢(yuān冤):鹞子。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众工:许多善射者。工,巧。归我研:称道我的射艺高。妍,美善。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平乐:宫观名,东汉时明帝所建,在洛阳西门外。斗十千:一斗酒价值万钱,极言其宴饮之豪奢。
脍(kuài)鲤臇(juàn)胎鰕(xiā),炮鳖(biē)炙(zhì)熊蹯(fán)。
脍鲤:把鲤鱼做成肉丝。脍,切肉成丝。臇胎鰕:把胎做成肉羹。臇,动词,做成肉羹。胎,有籽的肥。炙熊蹯(fán凡):烤熊掌。
鸣俦(chóu)啸匹侣,列坐竟长筵(yán)。
鸣、啸,都指招呼。俦、匹、侣:都是同类同伴的意思。竟:终。
连翩(piān)击鞠(jū)壤,巧捷惟万端。
连翩:动作轻捷的样子。鞠壤:鞠和壤。古代两种游戏用具。击壤是一种古老的游戏,用两个一头大一头小的木块,把一块放在几十步外,持另一块投击,击中者为胜。巧捷万端:灵巧变化层出不穷。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pān)。
光景:日光。攀:挽留。
云散还城邑(yì),清晨复来还。
云散:如云之散,言众少年宴罢散归。以上四句是说,转眼白日西沉,时光无法拦阻,今晚只好各自回家了,但是大家约好了明天一早还来这样游玩。极言其空虚无聊之情状。
参考资料: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名都盛产艳丽的美女,洛阳更有风度翩翩的少年。
名都:著名的都会,如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妖女:艳丽的女子,这里指倡伎。京洛:指东京洛阳。少年:指贵族纨绔子弟。洛阳是东汉的国都、是贵族麕集之地,从东汉的乐府和文人诗中就常有写洛阳纨绔生活的作品了。此篇中心是写少年,上句写妖女是为此句作陪衬。
宝剑值千金,被(pī)服丽且鲜。
我佩带的宝剑价值千金,身着的衣服奢华鲜艳。
被服:指衣著。被,同披。服,穿。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qiū)间。
斗鸡在东郊的道路上,赛马于长列的楸树间。
斗鸡:看两鸡相斗以为博戏,这是汉魏以来直到唐代盛行的一种习俗。长楸间:指两旁种着高楸的大道。楸,落叶乔木,也叫大樟。
驰骋(chěng)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我骑马驰骋还不到半路,一双野兔就蹦到了跟前。
揽弓捷鸣镝(dí),长驱上南山。
于是立即弯起弩搭上了响箭,扬鞭策马追上了南山。
捷:抽取。南山:指洛阳之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qín)连。
我左手挽弓,右手发箭,只一箭就把双兔射倒了。
左挽右发:左手拉弓向右射去。一般都用右手拉弓,这里故意用左手,以卖弄“巧伎”,与下文之“余巧未及展”相应。一纵:一发。两禽连:两禽同时被射中。两禽,即指上文所说的双兔,古代对飞鸟和走兽都可以称禽,后来才分开,专以禽指飞鸟。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yuān)。
别的技巧还没有施展,又迎头射中空中的飞鸢。
接:迎射对面飞来的东西。《白马篇》有“仰手接飞猱”,与此句式相同。鸢(yuān冤):鹞子。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观猎的行人齐声喝彩,旁边的射手为我赞叹。
众工:许多善射者。工,巧。归我研:称道我的射艺高。妍,美善。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归来大宴于平乐古观,美酒一斗便值十千钱。
平乐:宫观名,东汉时明帝所建,在洛阳西门外。斗十千:一斗酒价值万钱,极言其宴饮之豪奢。
脍(kuài)鲤臇(juàn)胎鰕(xiā),炮鳖(biē)炙(zhì)熊蹯(fán)。
细切了鲤鱼烹煮虾羹,爆炒甲鱼再烧烤熊掌。
脍鲤:把鲤鱼做成肉丝。脍,切肉成丝。臇胎鰕:把胎做成肉羹。臇,动词,做成肉羹。胎,有籽的肥。炙熊蹯(fán凡):烤熊掌。
鸣俦(chóu)啸匹侣,列坐竟长筵(yán)。
呼朋引伴地前来入座,长长的筵席顷刻坐满。
鸣、啸,都指招呼。俦、匹、侣:都是同类同伴的意思。竟:终。
连翩(piān)击鞠(jū)壤,巧捷惟万端。
蹴鞠和击壤忙个不停,身手敏捷,花样翻新。
连翩:动作轻捷的样子。鞠壤:鞠和壤。古代两种游戏用具。击壤是一种古老的游戏,用两个一头大一头小的木块,把一块放在几十步外,持另一块投击,击中者为胜。巧捷万端:灵巧变化层出不穷。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pān)。
太阳永远疾驰在西南 ,流逝的光景不可追攀。
光景:日光。攀:挽留。
云散还城邑(yì),清晨复来还。
盛宴后我们如云骤散,明天清晨再来此畅饮游玩!
云散:如云之散,言众少年宴罢散归。以上四句是说,转眼白日西沉,时光无法拦阻,今晚只好各自回家了,但是大家约好了明天一早还来这样游玩。极言其空虚无聊之情状。
参考资料:
《名都篇》属于乐府《杂曲歌·齐瑟行》歌辞,无古辞。诗写京洛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无度的生活。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以为这是曹植早期的作品,是建安年间他看到洛阳贵游子弟耽于逸乐的生活而作,其中甚至有他本人生活的影子。一以为从此诗所写的洛阳少年奢靡豪华的生活来看,不宜出现于建安或黄初年间,因洛阳在汉末经董卓之乱后,破败零落,贵族子弟不可能有如此骄奢淫逸的生活,故此诗宜系于太和年间曹植入京时所作,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考曹植于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所作的《送应氏》中说:“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可见其时的洛阳确实破落不堪,故从后一种说法。
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以为“刺时人骑射之射妙,游骋之乐,而无爱国之心”(《文选》六臣注引张铣语),即以讽谕为主,意在指责京洛少年的生活奢靡而不思报效国家。一说以为“子建自负其才,思树勋业,而为文帝所忌,抑郁不得伸,故感愤赋此”(《古诗赏析》引唐汝谔语),即以少年自况,由此表示心迹。然笔者以为此诗若定于后期所作,则其时曹植已不是裘马轻狂的少年,而其心境也抑郁不欢,故绝无可能以翩翩少年自况;而且从此诗的字里行间来看,诗人对这些贵游子弟实不无微辞,故在介绍此诗时还是取张铣的说法。当然,有人在此诗中看到了曹植本人早年生活的影子,正说明诗人对这种游乐宴饮的熟悉,而且其描绘的手段也是逼真而传神的。如果借一句前人评论汉赋的话来说,便是“劝百而讽一”,虽然诗人的意图在于讥刺和暴露,而给人的印象却似乎在赞美和颂扬。
全诗主要的篇幅都在写京洛少年的游戏与饮宴。开头二句以邯郸、临淄等著名都市的艳丽女乐来陪衬京都洛阳骄奢的游侠少年,以“妖女’引出“少年”,起调即著色浓艳。随后转入对少年形貌的描写,他佩带的宝剑价值千金,所穿的衣服华丽鲜艳,在装束上已可见少年的富有而放达。接下去便写他的活动:在城东郊外斗鸡,在长长的楸树夹道上跑马。斗鸡是汉、魏时富家子弟普遍爱好的习俗,曹植本人就有《斗鸡》诗极言以斗鸡取乐,据说魏明帝太和年间曾在洛阳筑斗鸡台,这里所写大约也基于当时事实。“驰骋未能半”以下写少年的驰猎,先说他一箭射中两只奔兔,次说他仰天随手一箭又将迎面飞来的鹞鹰射落,再说观者的啧啧称赞,从而将其箭法的高超刻画殆尽。“归来宴平乐”以下则转入对他举行饮宴的描述。平乐观在洛阳西门外,少年在此大摆宴席,开怀畅饮,不惜酒价的昂贵,欲一醉方休。席上有切细的鲤鱼、虾子肉羹,还有酱渍的甲鱼和烧熊掌,呼唤高朋入座,摆开了长长的筵席,可见其穷奢极欲。“连翩”二句复写其宴会后的蹴踘与击壤之戏,表现出少年的动作敏捷奇巧,变化万端。游乐一直持续到了太阳西沉,而时光已不可再挽留,大家这才如浮云一般散去,各自回到了城中的居处。诗写到这里本应结束了,欢乐已尽,人去筵散,然而诗人忽然笔锋一转,说到了明天,人们再重新回来寻欢作乐。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主要写了主人公京洛少年的行为。他是一位风度翩翩,身手矫健的英俊少年,骑射的本领十分高超,但只是用来打猎消遣,于国无补;他慷慨好施,穷极奢华,然未知节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虚掷,而无忧国忧民之心。然而,曹植对京洛少年的批评只是以很隐约含蓄的方法来表现的,通过尽态极妍的描绘逗露出来,如写他善射曰:“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又如写他宴会的丰盛:“脍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其描写未免过份夸张,而诗人正是在这种夸张中暴露了其中不合理的成份,过份的逞才与奢豪,自然会激起人的不满。虽然曹植在这里未著一字批评,然其中的褒贬曲曲可见。又如最后说一天的欢乐已尽,“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已隐寓时光虚度,青春一去不返的惋惜之意,然结句忽又说“清晨复来还”,言外的讽谕之意就更加清楚了。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说:“白日”二句下,定当言寿命不常,少年俄为老丑,或欢乐难久,忧戚继之,方于作诗之意有合,今只曰‘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而已,万端感慨皆在言外。”说明了曹植此诗中的讽谕纯以含蓄的笔墨出之,不露痕迹而宛然可见。
此诗虽然是一首叙事诗,然诗人的描写与叙事是经过极缜密的剪裁取舍的,诗并没有原原本本地记录京洛少年的家庭、社会地位与生活的每个侧面,而只是选了他一天之中的活动,这样便有利于将笔墨集中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的描写上去,能够简略分明、繁简适度地来展开描写。因而于这一天的活动中诗人抓住了少年的射猎与饮宴两件事,其他如斗鸡、跑马、蹴踘、击壤只是一句带过,表现了诗人剪裁上的匠心。他用了“驰骋未能半”至“众工归我妍”十句来刻画铺叙少年射猎的娴熟本领,写来绘声绘色,如耳闻目见,“馀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两句不仅描绘出他射艺的出神入化,而且一个傲然自得的少年形象已跃然纸上,“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又从侧面将其箭法的出群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正如古乐府《陌上桑》中写少女罗敷的美貌,通过旁观者的赞美与反应来写,而这里所不同的只是妙龄女郎换成了翩翩少年,其手法则同出一辙。总之此诗在谋篇布局、剪裁详略上颇有成功之处,故吴淇曾说:“寻常人作名都诗,必搜求名都一切事物,杂错以炫博。而子建只推出一少年,以例其余。于少年中,只出得两事,一日驰骋,一日饮宴。”可见前人已注意到了此诗写作上追求典型、详略分明的特点。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xī)紫坛,思求厥(jué)路。
况:赏赐。予:皇帝自称。爰熙:爰,发语词。熙,兴建。厥路:这里指与神相通的路。
恭承禋(yīn)祀(sì),缊豫为纷,黼(fǔ)绣周张,承神至尊。
禋祀:专心一意地祭祀天地。缊:阴阳和同相互辅助的样子。黼绣:黑白相间,画成斧形的刺绣品。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qiú)磬(qìnɡ)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璆磬:指用美玉做的磬。璆,美玉。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yǎn)留,临须摇。
盛牲:指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奄留:通“淹留”,停留的意思。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tè)况皇章。
长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不忒:不出差错。
展诗应律鋗(xuān)玉鸣,函宫吐角激徵(zhǐ)清。
鋗:鸣玉声。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发梁:指声音好听,歌声绕梁。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yú)盖孔享。
条:到,达到。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xī)紫坛,思求厥(jué)路。
希望天地的神灵都赐福,因为皇帝敬慕他们。皇帝兴建了紫色的坛宇作为专门祭神的场所,想找寻与神相通的办法。
况:赏赐。予:皇帝自称。爰熙:爰,发语词。熙,兴建。厥路:这里指与神相通的路。
恭承禋(yīn)祀(sì),缊豫为纷,黼(fǔ)绣周张,承神至尊。
皇帝专心一意、恭敬地继承前代祭祀天地的重任,使神灵和乐。把刺绣品画成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遍挂于祭坛之上,用隆重的仪式来承奉至尊的神灵。
禋祀:专心一意地祭祀天地。缊:阴阳和同相互辅助的样子。黼绣:黑白相间,画成斧形的刺绣品。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把六十四个童子排成八行八列跳舞以娱乐天神太一。
八溢:即“八佾”。古代天子祭神和祖先,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来表演舞蹈。泰一:又叫太一,是天神中的至尊者。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轩朱:两个人名。轩是皇帝轩辕。朱指朱襄氏。
璆(qiú)磬(qìnɡ)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音乐一起响起,琴、竽、瑟、美玉做成的磬和金鼓并陈杂奏,希望神灵能够得到娱乐,百官济济,都恭敬地向神灵祭祀。
璆磬:指用美玉做的磬。璆,美玉。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yǎn)留,临须摇。
他们恭敬地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神留下受享,虽然历时很久,但从天上看来,那只是片刻。
盛牲:指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奄留:通“淹留”,停留的意思。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tè)况皇章。
只见神鸟在前面发出光芒,神赏赐皇帝以寒暑准时不失,阴阳和顺,以彰显君主的德行。
长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不忒:不出差错。
展诗应律鋗(xuān)玉鸣,函宫吐角激徵(zhǐ)清。
朗诵的诗歌合于音律发出玉器般的鸣声,音乐中具备了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
鋗:鸣玉声。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这美妙的音声达到远处。
发梁:指声音好听,歌声绕梁。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yú)盖孔享。
使凤鸟飞翔,神灵久留足以享用这些祭祀。
条:到,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