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山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山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山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渔舟逐(zhú)水¹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²。
¹逐水:顺着溪水。²古津:古渡口。
坐¹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²。(不见 一作:忽值)
¹坐:因为。²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wēi)¹隩(yù),山开旷(kuàng)望²旋³平陆。
¹隈:山、水弯曲的地方。²旷望:指视野开阔。³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¹,近入千家散花竹²。
¹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²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qiáo)客¹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¹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líng)源¹,还从物外²起田园。
¹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²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lóng)¹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²。
¹房栊:房屋的窗户。²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¹争来集,竞引²还家问都邑(yì)³。
¹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²引:领。³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¹闾(lǘ)巷²扫花开³,薄暮⁴渔樵乘水入。
¹平明:天刚亮。²闾巷:街巷。³开:指开门。⁴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¹去²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¹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²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¹难闻见,尘心²未尽思乡县³。
¹灵境:指仙境。²尘心:普通人的感情。³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¹。
¹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¹经过旧不迷²,安知峰壑(hè)³今来变。
¹自谓:自以为。²不迷:不再迷路。³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¹。
¹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¹,不辨仙源何处寻。
¹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渔舟逐(zhú)水¹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²。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¹逐水:顺着溪水。²古津:古渡口。
坐¹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²。(不见 一作:忽值)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¹坐:因为。²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wēi)¹隩(yù),山开旷(kuàng)望²旋³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¹隈:山、水弯曲的地方。²旷望:指视野开阔。³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¹,近入千家散花竹²。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¹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²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qiáo)客¹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¹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líng)源¹,还从物外²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¹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²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lóng)¹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²。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¹房栊:房屋的窗户。²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¹争来集,竞引²还家问都邑(yì)³。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¹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²引:领。³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¹闾(lǘ)巷²扫花开³,薄暮⁴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¹平明:天刚亮。²闾巷:街巷。³开:指开门。⁴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¹去²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¹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²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¹难闻见,尘心²未尽思乡县³。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¹灵境:指仙境。²尘心:普通人的感情。³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¹。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¹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¹经过旧不迷²,安知峰壑(hè)³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¹自谓:自以为。²不迷:不再迷路。³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¹。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¹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¹,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¹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谪弃殊隐沦,登陟(zhì)非远郊。
隐沦:隐居。登陟:登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cháo)。
伊郁:忧郁,忧怨。夷巢:即伯夷、巢父,古代的高士。
高岩瞰(kàn)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回薄:动荡。
西亭构其巅(diān),反宇临呀庨(xiào)。
反宇:屋檐突起的瓦头。呀庨:深广的太空。呀:太空。庨:深广的样子。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jīng)茆(máo)。
菁茆:即菁茅,一种香草,古代祭祀用以漉酒去滓。
羁(jī)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xiáo)。
羁贯:儿童的发髻。函崤:函谷关、崤山,泛指中原地区。
故墅即沣(fēng)川,数亩均肥硗(qiāo)。
沣:沣水。肥硗:肥沃。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沈坳:很深的坳泽。
会有圭组恋,遂贻(yí)山林嘲。
圭组:指仕途,官场。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组:古代佩印用组,引申为官印或作官的代称。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shāo)。
锁屑:即琐屑,烦细,细碎。斗筲:量器。斗,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xì)牖(yǒu)悬蟏(xiāo)蛸(shāo)。
隟牖:狭小的窗户。隟,同隙;牖,窗户。蟏蛸:虫名,长脚蛛,俗称喜蛛。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shāng),掇(duō)野代嘉肴。
觞:盛有酒的杯。掇摘取,拾取。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páo)。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náo)。
喧呶:声音嘈杂刺耳。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xiāo)嘐。
嘐嘐:鸡鸣声,象声词。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páo)。
中庖:家中的庖厨。
谪弃殊隐沦,登陟(zhì)非远郊。
遭贬被弃可不同于隐逸,只在近郊登山散心。
隐沦:隐居。登陟:登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cháo)。
不敢与伯夷、巢父比肩,只求能缓解心中的郁闷。
伊郁:忧郁,忧怨。夷巢:即伯夷、巢父,古代的高士。
高岩瞰(kàn)清江,幽窟潜神蛟。
高高的朝阳岩俯瞰清江,幽深的洞窟神龙深潜。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朝阳才照过开阔的岩口,又跃过了岩顶的树林之颠。
回薄:动荡。
西亭构其巅(diān),反宇临呀庨(xiào)。
西亭建在岩洞顶端,突起的屋檐伸向蓝天。
反宇:屋檐突起的瓦头。呀庨:深广的太空。呀:太空。庨:深广的样子。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抬头已看见星辰升起,亭下可看见云腾雨欢。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jīng)茆(máo)。
可惜这不是我的故乡,广袤的原野香草弥漫。
菁茆:即菁茅,一种香草,古代祭祀用以漉酒去滓。
羁(jī)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xiáo)。
儿时曾去过长江边上,历来求仕都只在中原。
羁贯:儿童的发髻。函崤:函谷关、崤山,泛指中原地区。
故墅即沣(fēng)川,数亩均肥硗(qiāo)。
我的故乡就在沣水边,家宅附近有数亩良田。
沣:沣水。肥硗:肥沃。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山丘上建有亭台馆舍,池塘与深泽碧水相连。
沈坳:很深的坳泽。
会有圭组恋,遂贻(yí)山林嘲。
只因恋着仕途的官职,于是招来山林的嘲讽。
圭组:指仕途,官场。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组:古代佩印用组,引申为官印或作官的代称。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shāo)。
微薄的我确实没有用,琐屑的俗事看得太重。
锁屑:即琐屑,烦细,细碎。斗筲:量器。斗,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囚居异地固然是活该,蒙受的羞辱早已包容。
庭除植蓬艾,隟(xì)牖(yǒu)悬蟏(xiāo)蛸(shāo)。
我在庭院里种了蓬艾,窄小的窗户悬着蟏蛸。
隟牖:狭小的窗户。隟,同隙;牖,窗户。蟏蛸:虫名,长脚蛛,俗称喜蛛。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幸有山水客屈就来访,驾一叶扁舟摇着长梢。
挹流敌清觞(shāng),掇(duō)野代嘉肴。
舀一瓢清流胜过美酒,采摘些野菜可代佳肴。
觞:盛有酒的杯。掇摘取,拾取。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páo)。
志趣相一致言谈高妙,互相娱乐也无需弦匏。
弦匏:指乐器。琴瑟为弦,笙竽为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náo)。
逍遥的生活驱走了晦气,淡薄的心境隔断了喧嚣。
喧呶:声音嘈杂刺耳。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xiāo)嘐。
报晓的公鸡不会欺骗我,风雨中听见了鸡鸣嘐嘐。
嘐嘐:鸡鸣声,象声词。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páo)。
我希望还会有更多闲暇,携家厨再来此游乐逍遥。
中庖:家中的庖厨。
诗的前十四句抒写诗人谪居永州后的心境,描绘朝阳岩及西亭的美景。首句的“弃”,点出了诗人谪居的心情。柳宗元来到偏远的永州,远离了政治文化中心,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始终折磨着他。诗人“弃”而来到偏远的永州,伯夷、曹父洁身自好,两种心境大相径庭,所以在永州附近登山临水,只求缓解一下忧郁的心情。正如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所云,只是“闷即出游”而已。这次来到朝阳岩,景色果真异常优美:位于潇水西岸悬崖绝壁上的朝阳岩俯瞰着奔腾的江水,洞窟幽深,岩口开阔,温暖的阳光在树梢盘旋;岩顶的西亭檐牙高啄,气势不凡,亭后星光点点,亭下却是云雨交替,一亭之上下而气候不齐,这确实是难得的自然景观。如此美景,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惜非吾乡土”的感叹。眼前的美景虽然赏心悦目,但毕竟不是自己的故乡。“信美非所安,羁心屡逡巡。”(《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此情此景,不禁勾起诗人的故乡之思。
于是,诗歌自然而然地转写思乡述旧之情,抒写其抱负与不幸。公元784年(德宗兴元元年),柳宗元曾随父亲移居夏口(今湖北武昌),“羁贯”句指的应该就是这次南迁,这时柳宗元12岁。可历来求仕都只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柳宗元也在16岁那年回到了他出生、成长的长安。当然,诗人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他21岁中进士,因父丧耽误了几年,至26岁始任集贤殿正字,此后春风得意,一路青云,33岁时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与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大刀阔斧革新政治,兴利除弊。那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时期。诗人满怀留恋地描写了他在长安的故居:故居就在沣水边上,那里有肥沃的田地、宽敞的台阁馆舍、碧波荡漾的池塘。如此美好的故居不能不令囚居蛮夷之地的柳宗元思念,更何况那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诗人虽然是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曾迷恋仕途官场,落得贻笑山林的尴尬,说自己太微薄无用,把官场升迁的琐事看得过重,但这自嘲里包含的是万般无奈与满腔忧愤,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的叹惋。实际上,志大才高的柳宗元就是被贬到永州后,也一直没有熄灭他的理想之火,这在他羁永期间的许多诗文中都可以找到明证。
故乡之恋,往事之思,使诗人的心灵备受煎熬。于是诗人又回到现实,写他在永州的囚居生活。“囚居固其宜”自然也是自我解嘲。诗人在《对贺者》中也曾说“凡吾之贬斥,幸矣,而吾又戚戚焉何哉?”但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罪有应得,在《与许京兆孟容书》里,他曾那样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过。“厚羞久已包”则是真实的表白,也正是因为有能包容“厚羞”的胸怀,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诗人接着描写了他在永州的陋居:院子里种植着蓬艾,狭小的窗户上结满了蜘蛛网。这与他的故居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初到永州的柳宗元寄居在龙兴寺,终日与僧人为邻,过着孤寂的幽居生活,所幸常有一些喜好山水的客人来访,于是诗人常与他们结伴而行,登山临水,访寻名胜,饮清流,烹野菜,志趣相投,言谈高妙,醉舞欢歌,其乐也融融。诗人说,这种逍遥的生活驱除了心中的晦气,淡泊的心境隔断了尘世的喧嚣,荒僻的谪居地倒成了他躲风避浪的宁静港弯。于是,当他每天清晨听见鸡鸣嘐嘐的时候,竟萌生了希望这样的日子更多些,或者干脆把家厨也带来过过这种逍遥生活的念头。表面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囚居生活写得充满乐趣,其实不然,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给自己的囚居生活打了个比方:譬如常年关在监狱里的囚徒,遇上好天气出来活动一下筋骨,在墙上磨擦搔痒,也感到很舒服,但这样的舒服不是能长久享受的。这才是诗人心灵的真实表白。
柳宗元这首五言古诗,以记游为题,从描绘眼前景物入手,继而写故乡之恋,往事之思,囚居之“趣”,运思缜密,蕴涵深远。他将个人遭际与满怀忧愤含融在山水诗之中,将深沉的忧思隐含在浅淡的微笑之内,“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细细吟咏,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