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斧
皮日休 〔唐代〕
腰间插大柯,直入深谿里。空林伐一声,幽鸟相呼起。
倒树去李父,倾巢啼木魅。不知仗钺者,除害谁如此。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皮日休
——被座师开玩笑的皮日休竟开黄巢玩笑 在气骨日渐颓靡的晚唐文坛上,被世人称为“皮陆”中的皮日休,是值得人们记住的一个文学家。由于他少年时期就很聪明能干,举凡在诗歌、散文以及辞赋等文学领域均有着显著的建树,因此他在20多岁时便已出名。 但他的仕途却始终充满着丛生的荆棘。他早年嗜好喝酒,而且对于诗歌有着一种沉迷的执著感,这从他..► 384篇诗文 ► 0条名句
诗品二十四则·纤秾
司空图〔唐代〕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
注释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注释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赏析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李贺〔唐代〕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游边
杜牧〔唐代〕
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登金山寺
张祜〔唐代〕
古今斯岛绝,南北大江分。水阔吞沧海,亭高宿断云。返潮千涧落,啼鸟半空闻。皆是登临处,归航酒半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咏史二首·其二
李商隐〔唐代〕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
注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何须琥(hǔ)珀(pò)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几人曾预南薰(xūn)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注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须琥(hǔ)珀(pò)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几人曾预南薰(xūn)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