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传赴长城尉(一作送前辈读三传任长城尉)
张乔 〔唐代〕
登科精鲁史,为尉及良时。高论穷诸国,长才并几司。
地倾流水疾,山叠过云迟。暇日琴书畔,何人对手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代李叔介挽杨参政
王质〔唐代〕
运泰风云合,名高泰华秋。杓衡方北指,江汉已东流。寡祐良臣死,钟情志士忧。惊心波浪里,不见济川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捉捕歌
元稹〔唐代〕
捉捕复捉捕,莫捉狐与兔。狐兔藏窟穴,豺狼妨道路。道路非不妨,最忧蝼蚁聚。豺狼不陷阱,蝼蚁潜幽蠹。切切主人窗,主人轻细故。延缘蚀dw栌,渐入栋梁柱。梁栋尽空虚,攻穿痕不露。主人坦然意,昼夜安寝寤。网罗布参差,鹰犬走回互。尽力穷窟穴,无心自还顾。客来歌捉捕,歌竟泪如雨。岂是惜狐兔,畏君先后误。愿君扫梁栋,莫遣蝼蚁附。次及清道涂,尽灭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行舟
李益〔唐代〕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译文
注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译文注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赏析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送李中丞之襄州 /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唐代〕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译文
注释
流落征南将,曾驱(qū)十万师。
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师:军队。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轻生:不畏死亡。
茫茫江汉上,日暮(mù)欲何之。
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8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4
译文注释
流落征南将,曾驱(qū)十万师。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师:军队。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轻生:不畏死亡。
茫茫江汉上,日暮(mù)欲何之。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8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4
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