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上田仆射
韩翃 〔唐代〕
家封薛县异诸田,报主荣亲义两全。仆射临戎谢安石,
大夫持宪杜延年。金装昼出罗千骑,玉案晨餐直万钱。
应念一身留阙下,阖门遥寄鲁西偏。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乐天诮失婢榜者
刘禹锡〔唐代〕
把镜朝犹在,添香夜不归。鸳鸯拂瓦去,鹦鹉透笼飞。不逐张公子,即随刘武威。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汴河阻冻
杜牧〔唐代〕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珮响参差。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
元结〔唐代〕
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岂知保忠信,长使令德全。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报恩寺惟照上人房
皎然〔唐代〕
上界雨色乾,凉宫日迟迟。水文披菡萏,山翠动罘罳。中有清真子,愔愔步闲墀。手萦颇黎缕,愿證黄金姿。旋草阶下生,看心当此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润州听暮角 / 晚泊润州闻角
李涉〔唐代〕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译文
注释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yuàn)思长。
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全唐诗》校:一作“孤城”。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惊起暮(mù)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
译文注释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yuàn)思长。
号角声在润州的上空回荡,江水茫茫。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
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全唐诗》校:一作“孤城”。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惊起暮(mù)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听到这哀怨的号角声,沙滩上的那群大雁像受惊似的突然飞起,排列成两三行沿海门朝远方飞去。
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
赏析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