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
宋之问 〔唐代〕
江雨朝飞浥细尘,阳桥花柳不胜春。金鞍白马来从赵,
玉面红妆本姓秦。妒女犹怜镜中发,侍儿堪感路傍人。
荡舟为乐非吾事,自叹空闺梦寐频。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蚕妇
来鹄〔唐代〕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译文
注释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晓夕:早晚。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若教解爱繁(fán)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解:了解,懂得。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0-151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00-401
译文注释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晓夕:早晚。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若教解爱繁(fán)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解:了解,懂得。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0-151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00-401
赏析
人们谈起写蚕妇的诗,自然会提到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晚唐诗人来鹄的《蚕妇》与张俞的《蚕妇》题目相同,内容相似,而写法与格调迥异。来鹄的《蚕妇》不像张俞的《蚕妇》那样,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而是先从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谈起。
“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此两句陡转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宿云门寺
宋之问〔唐代〕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代〕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
注释
鹤(hè)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鹤发:指白发。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注释
鹤(hè)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
鹤发:指白发。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赏析
访明公大德
韩偓〔唐代〕
寸发如霜袒右肩,倚肩筇竹貌怡然。悬灯深屋夜分坐,移榻向阳斋后眠。刮膜且扬三毒论,摄心徐指二宗禅。清凉药分能知味,各自胸中有醴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