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四年春戊申(一作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唐代〕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
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阑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诗偈 其一七九
庞蕴〔唐代〕
教君杀贼法,不用苦多方。慧剑当心刺,心亡法亦亡。心亡极乐国,法亡即西方。贼为象马用,神自作空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投张太祝
贾岛〔唐代〕
风骨高更老,向春初阳葩。泠泠月下韵,一一落海涯。有子不敢和,一听千叹嗟。身卧东北泥,魂挂西南霞。手把一枝栗,往轻觉程赊。水天朔方色,暖日嵩根花。达闲幽栖山,遣寻种药家。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骊山有感
李商隐〔唐代〕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译文
注释
骊岫(xiù)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骊岫:即骊山;岫,峰峦。骊山在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南,因古骊戎族居此而得名,亦名郾山。飞泉:指温泉。“泛”,汲古注:“一作‘有’。”九龙:华清宫九龙殿,唐明皇御汤浴殿。呵护:阿禁守护。莲房:莲蓬。因各孔分隔如房,故名。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yú)惟寿王。
平明:犹黎明。长生殿: 华清宫之斋殿,一说寝殿。金舆:皇帝的车驾。寿王:李瑁,明皇第十八子,母武惠妃。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5册),黄山书社,2009,3684-3691.
2、 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 学林出版社,1997,281.
译文注释
骊岫(xiù)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骊山温泉如同香汤,暖雾霭霭泛出芳香。九条龙嘴中吐出泉水,呵护着泉中的玉莲房。
骊岫:即骊山;岫,峰峦。骊山在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南,因古骊戎族居此而得名,亦名郾山。飞泉:指温泉。“泛”,汲古注:“一作‘有’。”九龙:华清宫九龙殿,唐明皇御汤浴殿。呵护:阿禁守护。莲房:莲蓬。因各孔分隔如房,故名。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yú)惟寿王。
每天清晨在长生殿,明皇与责妃成对成双。皇亲国戚都乘金舆去,不愿去长生殿的只有寿王。
平明:犹黎明。长生殿: 华清宫之斋殿,一说寝殿。金舆:皇帝的车驾。寿王:李瑁,明皇第十八子,母武惠妃。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5册),黄山书社,2009,3684-3691.
2、 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 学林出版社,1997,281.
赏析
全诗对玄宗强占儿媳的秽行不着一字,而其荒淫已揭露无遗。 作者对玄宗因专宠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深为慨叹,不仅屡刺其荒淫,且一再举出寿王,刺其无道之至,在当时文人中最为大胆尖锐。
诗的首句写景,描绘骊山温泉的优美环境。次句表面上写温泉之景,实寓隐比在内。龙,在义山诗中本来就是男性的代称。九龙吐温泉水,由“玉莲房”承接,这一意象隐指明皇、贵妃在温泉池的相会。作者用“呵护”把龙拟人化,极妙。明皇宠幸玉环,用“呵护”十分形象。三四句一转,写寿王内心的怨恨,他不去长生殿,不愿看到父皇与昔日的“寿王妃”亲昵。诗人抓住这一细节,以之入诗,极有魅力。诗人对寿王是寄予同情的,这是李商隐正义感的品格显示。诗人对明皇、贵妃之恋从无好感,作者所有涉及明皇贵妃的诗都是明证。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唐代〕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
注释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3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1
译文注释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
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3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1
赏析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刘禹锡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诗的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