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朝摘梅
张说 〔唐代〕
蜀地寒犹暖,正朝发早梅。偏惊万里客,已复一年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灭胡曲
岑参〔唐代〕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译文
注释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萧条虏(lǔ)尘净,突兀(wù)天山孤。
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
译文注释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萧条虏(lǔ)尘净,突兀(wù)天山孤。
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送清散游太白山
无可〔唐代〕
卷经归太白,蹑藓别萝龛。若履浮云上,须看积翠南。倚身松入汉,瞑目月离潭。此境堪长往,尘中事可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吊房十五次卿少府
孟郊〔唐代〕
日高方得起,独赏些些春。可惜宛转莺,好音与他人。昔年此气味,还走曲江滨。逢著韩退之,结交方殷勤。蜀客骨目高,聪辩剑戟新。如何昨日欢,今日见无因。英奇一谢世,视听一为尘。谁言老泪短,泪短沾衣巾。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