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僻居联句
李益 〔唐代〕
潘岳闲居赋,陶潜独酌谣。二贤成往事,三径是今朝。 ——广宣
生幸逢唐运,昌时奉帝尧。进思谐启沃,退混即渔樵。 ——李益
蠹简封延阁,雕阑閟上霄。相从清旷地,秋露挹兰苕。 ——杜羔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洛桥晚望
孟郊〔唐代〕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译文
注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榆柳萧疏(shū)楼阁闲,月明直见嵩(sōng)山雪。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译文注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已经没了行人。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榆柳萧疏(shū)楼阁闲,月明直见嵩(sōng)山雪。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赏析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是说,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诗的三、四句是说,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境界与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光秃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现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是为积雪张本;写人行绝,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后的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进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惊人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有画龙点睛之妙。
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
张籍〔唐代〕
转转无成到白头,人间举眼尽堪愁。此生已是蹉跎去,每事应从卤莽休。虽作闲官少拘束,难逢胜景可淹留。君归与访移家处,若个峰头最较幽。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别贾岛
姚合〔唐代〕
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夏景冲澹偶然作二首
皮日休〔唐代〕
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红印寄泉惭郡守,青筐与笋愧僧家。茗炉尽日烧松子,书案经时剥瓦花。园吏暂栖君莫笑,不妨犹更著南华。一室无喧事事幽,还如贞白在高楼。天台画得千回看,湖目芳来百度游。无限世机吟处息,几多身计钓前休。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作醉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漫作二首
韩偓〔唐代〕
暑雨洒和气,香风吹日华。瞬龙惊汗漫,翥凤綷云霞。悬圃珠为树,天池玉作砂。丹霄能几级,何必待乘槎。黍谷纯阳入,鸾霄瑞彩生。岳灵分正气,仙卫借神兵。污俗迎风变,虚怀遇物倾。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