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十(一作刘十一)
李颀 〔唐代〕
三十不官亦不娶,时人焉识道高下。房中唯有老氏经,
枥上空馀少游马。往来嵩华与函秦,放歌一曲前山春。
西林独鹤引闲步,南涧飞泉清角巾。前年上书不得意,
归卧东窗兀然醉。诸兄相继掌青史,第五之名齐骠骑。
烹葵摘果告我行,落日夏云纵复横。闻道谢安掩口笑,
知君不免为苍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车涛罢举归山
刘得仁〔唐代〕
朝是暮还非,人情冷暖移。浮生只如此,强进欲何为。要路知无援,深山必遇师。怜君明此理,休去不迟疑。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
温庭筠〔唐代〕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译文
注释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shè)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午:指月亮悬于正中天。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烟,雪本作“香”。卧时:雪本作“梦魂”。薄妆:淡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qīn)知晓寒。
“花露”句:谓拂晓前残月尚明,花露正浓。锦衾:锦制的被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房开江注 崔黎民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8-19
译文注释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shè)烟长,卧时留薄妆。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午:指月亮悬于正中天。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烟,雪本作“香”。卧时:雪本作“梦魂”。薄妆:淡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qīn)知晓寒。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
“花露”句:谓拂晓前残月尚明,花露正浓。锦衾:锦制的被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房开江注 崔黎民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8-19
赏析
此词写女子的生活、女子的感情,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开头就让这位女子出场,而是先铺叙环境,渲染氛围。上阕首句点明时间——月悬中天,正是午夜。而着一“才”字,便写出夜来已久,明月才渐渐升到中天的情味。此为卧床之人所见,亦为卧床之人所感。看“无人语”三字,正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下阕首句中“无言匀睡脸”的“无言”相同,旨在表达这位女子并非不欲言,而是无人与之言的意思。由此可知,她在夜深人静、众人皆睡的时候却独独孤枕难眠。三句写“麝烟长”,一来可见闺阁内静的连一丝风也没有,原本应该袅娜弥漫的烟霭如今都凝成了一条笔直的烟缕;二来,烟缕也是思绪的象征,长长不绝的烟缕正如绵绵不绝的愁绪。“卧时留薄妆”一句“卧时”一语颇可玩味:“卧时”所讲的是过去时,可能想暗示这位女子已经躺下“睡觉”很久了。此句“留”字,也透出女子无心卸妆的情态。古代女子晨起梳妆,临寝卸妆,只因心绪不宁,才迟迟卸妆,卸时又漫不经心,故仍留有薄妆。
转入下阕,时间跳转到月沉星移的拂晓前。过片逐渐透过氛围的描写,接触到女主人公的内心感情。月到中天,夜深人静,独处深闺,耿耿难寐。这位女子辗转反侧一整夜,所思便是“当年还自惜”的种种过往。其中当有不少烦恼,不少辛酸苦辣,想到这些,她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越想越感到痛苦,于是发出“往事那堪忆”的叹息。其实更加不堪的而是现在。由此可见她如今境遇之糟了。末句明写晓寒,暗写心寒,不仅是对如今凄凉境遇的渲染,也是其内心的写照。这个结尾较为绮丽,然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承上意脉,有有余不尽之味。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李商隐〔唐代〕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译文
注释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剑外:剑阁之外。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从军:指赴节度使幕。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yuān)机。
鸳机:刺绣的工具。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9-710
译文注释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我就要到剑外任职路途很遥远,没有家你再也不能给我寄寒衣。
剑外:剑阁之外。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从军:指赴节度使幕。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yuān)机。
大散关的皑皑白雪足有三尺厚,往事如梦回想昔日为我弄织机。
鸳机:刺绣的工具。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9-710
赏析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起句“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着一“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没有人为他寄衣了。
第二句“无家与寄衣”,蕴意精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了。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
“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给人“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的凄凉飘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读者不妨这样联想,也许因为大雪封山,道路阻绝,作者只能留宿散关驿舍。伤痛倦极,朦胧入睡,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是十分真挚悲切。纪昀云:“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至于梦中与妻子相见欢娱的情景和梦后倍觉哀伤的愁绪便略而不写,留在纸外,让读者自己想象思索了。
此诗朴素洗炼,而又深情绵邈。诗用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的手法,写出凄凉寂寞的情怀和难言的身世之痛。从军剑外,畏途思家,这是第一层;妻亡家破,无人寄御寒之衣,伤别与伤逝之情交织一起,这是第二层;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这是第三层:“以乐景写哀”,用温馨欢乐的梦境反衬冰冷痛苦的现实,倍增其哀,这是第四层。诗至此,可以看出,在悼伤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蹭蹬的感叹等复杂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丰富深沉的感情内容,可见李商隐高度凝炼的艺术工力。
题画小景
王翰〔唐代〕
万籁秋声近,双峰宿霭收。江涵林影碎,野接曙光浮。萝薜通书幌,莺花避钓舟。由来扬子宅,寂寞闭丹丘。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刘方平壁画山
皇甫冉〔唐代〕
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回溪已失,远嶂犹连。侧径樵客,长林野烟。青峰之外,何处云天。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