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孟中丞茅阁
元结 〔唐代〕
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
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
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请达谣颂声,愿公且踟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寓笔
司空图〔唐代〕
年年镊鬓到花飘,依旧花繁鬓易凋。撩乱一场人更恨,春风谁道胜轻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宿江叟岛居
张乔〔唐代〕
一家烟岛隈,竹里夜窗开。数派分潮去,千樯聚月来。石楼云断续,涧渚雁徘徊。了得平生志,还归筑钓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齐安城楼
杜牧〔唐代〕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呜轧 一作:呜咽)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译文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参考资料:
1、
顾非熊.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8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4-675
注释
呜轧(yà)¹江楼²角一声,微阳³潋(liàn)潋⁴落寒汀(tīng)⁵。
¹呜轧: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²江楼:指黄州城楼。³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⁴潋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⁵汀:水边平地。
不用凭栏¹苦回首,故乡²七十五长亭³。
¹凭栏 :身倚栏杆。²故乡:指长安。³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参考资料:
1、
顾非熊.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8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4-675
译文注释
呜轧(yà)¹江楼²角一声,微阳³潋(liàn)潋⁴落寒汀(tīng)⁵。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¹呜轧: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²江楼:指黄州城楼。³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⁴潋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⁵汀:水边平地。
不用凭栏¹苦回首,故乡²七十五长亭³。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¹凭栏 :身倚栏杆。²故乡:指长安。³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参考资料:
1、
顾非熊.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8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4-675
赏析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抒”中的“一抒”两字很“可玩味。强是暮角抒抒,断而复连,只写“一抒”也就是第一抒,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抒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抒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抒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抒”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异。呜咽的角抒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这,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抒》)“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抒地称引其末句。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抒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是因为他运用的数字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置,则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让人没“察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