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
王湾 〔唐代〕
明代资多士,儒林得异才。书从金殿出,人向玉墀来。
词学张平子,风仪褚彦回。崇仪希上德,近侍接元台。
曩契心期早,今游宴赏陪。屡迁君擢桂,分尉我从梅。
忽遇乘轺客,云倾构厦材。泣为洹水化,叹作泰山颓。
冀善初将慰,寻言半始猜。位联情易感,交密痛难裁。
远日寒旌暗,长风古挽哀。寰中无旧业,行处有新苔。
反哭魂犹寄,终丧子尚孩。葬田门吏给,坟木路人栽。
遽泄悲成往,俄传宠令回。玄经贻石室,朱绂耀泉台。
地古春长闭,天明夜不开。登山一临哭,挥泪满蒿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唐代〕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译文
注释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xùn)在扬州。
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官梅:官府所种的梅。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南朝梁诗人。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春:一作“花”。可:一作“更”。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若为:怎堪。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cuī)人自白头。
垂垂:渐渐。朝夕:时时,经常。
译文注释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xùn)在扬州。
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官梅:官府所种的梅。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南朝梁诗人。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春:一作“花”。可:一作“更”。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若为:怎堪。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cuī)人自白头。
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的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垂垂:渐渐。朝夕:时时,经常。
赏析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清人黄生语),在杜诗七律中,别具一种风格。
麾扇渡
杨修〔唐代〕
旌旗烁石刃凝霜,甲楯如龙人似狼。羽扇一挥风偃草,策勋多谢顾丹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城南亭作
张说〔唐代〕
珂马朝归连万石,槊门洞启亲迎客。北堂珍重琥珀酒,庭前列肆茱萸席。长袖迟回意绪多,清商缓转目腾波。旧传比翼侯家舞,新出将雏主第歌。汉家绛灌馀兵气,晋代浮虚安足贵。正逢天下金镜清,偏加日饮醇醪意。谁复遨游不复归,闲庭莫畏不芳菲。会待城南春色至,竟将花柳拂罗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刘相公三湘图
郎士元〔唐代〕
昔别醉衡霍,迩来忆南州。今朝平津邸,兼得潇湘游。稍辨郢门树,依然芳杜洲。微明三巴峡,咫尺万里流。飞鸟不知倦,远帆生暮愁。涔阳指天末,北渚空悠悠。枕上见渔父,坐中常狎鸥。谁言魏阙下,自有东山幽。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唐代〕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
注释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译文注释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赏析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