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裴将军
颜真卿 〔唐代〕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
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巍。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
贾岛〔唐代〕
太白山前终日见,十旬假满拟秋寻。中峰绝顶非无路,北阙除书阻入林。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省中石镫陪随步,唯赏烟霞不厌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过九江府
王翰〔唐代〕
早发浔阳岸,秋风鸿雁高。谷容通窈窕,江色变蒲萄。坚壁雄千雉,危樯舣万艘。琵琶亭下水,犹似响檀槽。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吊膳曹从叔郎中
李洞〔唐代〕
华省支残俸,寒蔬办祭稀。安坟对白阁,买石折朱衣。蜀客弹琴哭,江鸥入宅飞。帆吹佳句远,不独遍王畿。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白石滩
王维〔唐代〕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译文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参考资料:
1、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57 .
2、
颜邦逸 赵雪沛编著 .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第1版 :159-160 .
3、
王春梅编 .唐诗三百首 注音版 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03 :49 .
注释
清浅白石滩¹,绿蒲(pú)向²堪³把⁴。
¹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²向:临近,将近。³堪:能够,可以。⁴把:握。
家住水东西,浣(huàn)纱¹明月下。
¹浣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浣:洗。
参考资料:
1、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57 .
2、
颜邦逸 赵雪沛编著 .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第1版 :159-160 .
3、
王春梅编 .唐诗三百首 注音版 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03 :49 .
译文注释
清浅白石滩¹,绿蒲(pú)向²堪³把⁴。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¹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²向:临近,将近。³堪:能够,可以。⁴把:握。
家住水东西,浣(huàn)纱¹明月下。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¹浣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浣:洗。
参考资料:
1、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57 .
2、
颜邦逸 赵雪沛编著 .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第1版 :159-160 .
3、
王春梅编 .唐诗三百首 注音版 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03 :49 .
赏析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用笔都空灵、超妙。这正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的高境。
最后两句,诗人在白石滩上绘上了一群少女。她们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都趁着月明之夜,来到这浅滩上洗衣浣纱。不言而喻,正是这皎洁的明月,才把她们吸引过来的。这就又借人物的活动中再衬明月一笔。由于这群浣纱少女的出现,幽静明媚的白石滩月夜,顿时生出开朗活泼的气氛,也带来了温馨甜美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都活起来了。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相类似。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近似,幽静而有生气,乡村生活气息颇浓,与《过香积寺》、《鹿柴》那一类诗的冷寂情调、意境是迥然有别的。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在白石滩白天所见的清秀景色,后两句写晚上所见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诗人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清浅、明朗、柔和、优美的图画,足可见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画面清丽优雅,盎然生机、喜悦之情溢于言外。诗写清溪白石,语言也象清溪白石,洁净洗练,朴素圆实,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流露出诗人特有的诗风。
送张五归山
王维〔唐代〕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译文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注释
送君尽惆(chóu)怅(chàng)¹,复送何人归。
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荆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¹携手:指携手一荆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扉(fēi)²。
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译文注释
送君尽惆(chóu)怅(chàng)¹,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同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¹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扉(fēi)²。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赏析
这己一首送手诗。诗人送客,送的却尽己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手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己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难情写下此句的。东山的茅屋,那己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难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难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幸”不过己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难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己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末句表明诗人的难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己诗人此阶段的主题。又己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与好友愿知愿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己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难头煎熬。诗人恨的己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己时光匆匆,难以实现难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有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己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难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己,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有机会清除内难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难门。人生一大乐此,就己与知己倾难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然而,或己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己他难灵上的创伤。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己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难:“当亦谢官去,岂令难此违?”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己那份依依惜手的情谊,更己那份“难此违”的无奈与复杂的难境。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难,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己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己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罢了罢了,即便己那百般的歆羡,即若己那内难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己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