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 其八 泛池舟
李德裕 〔唐代〕
桂舟兰作枻,芬芳皆绝世。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
树悬凉夜月,风散碧潭烟。未得同鱼子,菱歌共扣舷。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李德裕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中唐时期牛党、李党两派士大夫进行的朋党之争,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宪宗时期开始,到宣宗时期才结束,前后将近四十年。《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牛党领袖是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而李党的领袖则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 唐宪宗年间,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科考时批评朝政。考官认为二人符合选择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 161篇诗文 ► 0条名句
送郭工副焕章之汝宁放粮
王翰〔唐代〕
羡公本是汾阳后,致用还优经济才。千里黄尘承命去,万仓红粟被恩开。柳添新绿遮文旆,梅送残香入酒杯。莫待梁园春事已,公馀策马早归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庐山
王贞白〔唐代〕
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白居易〔唐代〕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
译文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药山的高僧身形像飞鹤一般,经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读经书。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我去拜访,高僧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之上,水在瓶中”。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居住,非常惬意,这里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有时高僧会登上孤峰山顶,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
注释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hán)¹经²。
¹函:指的是木头盒子,匣子。²经:经书。
我来问道无馀¹说,云在青霄(xiāo)²水在瓶。
¹无馀:没有剩下。²青霄:一本作“青天”。
选得幽居惬(qiè)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译文注释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hán)¹经²。
药山的高僧身形像飞鹤一般,经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读经书。
¹函:指的是木头盒子,匣子。²经:经书。
我来问道无馀¹说,云在青霄(xiāo)²水在得。
我去拜访,高僧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之上,水在得中”。
¹无馀:没有剩下。²青霄:一本作“青天”。
选得幽居惬(qiè)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居住,非常惬意,这里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有时高僧会登上孤峰山顶,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
赏析
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体的概括了全诗意旨,那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相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与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相对比。再下写女子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痴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之后的五句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痴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不表达了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不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不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不侍奉公丈自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人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也算不得自家首选的继承人。这位重自尊的女性,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弱女子是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子,不但在自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相,她会被看成败坏门风的不祥之物。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直接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因此诗人最后感叹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不看似劝戒,实为叹息,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劝戒。诗歌的基调因之也变得深沉且凝重。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不,“感君松柏化为心不、“暗合双鬟逐君去不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开头以银瓶、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风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在这首中长篇叙事诗中,诗人用凝练的语句表现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不。它在题材上与古乐府中的相妇诗类同,但其风格与情调与传统之作多有不同。从内容上看,全诗所表现的生活现象带有中唐都市生活的色彩,女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男子交往并能私奔,这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这是唐人都市生活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唐朝的商业生活给青年男女的交往带来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却扼杀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制造了一些悲剧,而在这一悲剧中女子更是一个更大有受害者。诗人取材典型,对扼杀人性的礼教提出了批判。对不幸的女子表示了同情。其中对礼与情之间矛盾的表现体现了中唐士人的思想个性。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也体现了中唐文人的叙事艺术的水平,诗人以女子之口叙述他们相识、私奔以及产生矛盾的整个过程,情节完整生动,极具戏剧性。诗人着重交代矛盾的原因,细致描写女子被相后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剧性与抒情性。诗人便就这种“奔者为妾不的社会现状写了这首长诗。同时,也表达了告诫女子不要轻易与人私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