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玉词二首
鲍溶 〔唐代〕
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凰声,天仙借女双翅猛。
五灯绕身生,入烟去无影。
三清弄玉秦公女,嫁得天上人。琼箫碧月唤朱雀,
携手上谒玉晨君。夫妻同寿,万万青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过三闾庙
戴叔伦〔唐代〕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
注释
沅(yuán)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沅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何深:多么地深。
日暮秋风起,萧(xiāo)萧枫树林。
秋烟:一作“秋风”。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6
译文注释
沅(yuán)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沅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何深:多么地深。
日暮秋风起,萧(xiāo)萧枫树林。
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秋烟:一作“秋风”。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6
赏析
这是作者游屈原庙的题诗。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的前二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贤能疏远,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奋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这二句是抒情。
后二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秋风萧瑟,景象凄凉,一片惨淡气氛,诗人融情入景,使读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这两句暗用《楚辞·招魂》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但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并不是闲笔,它让读者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
这首诗比兴手法相当高明。前二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妙绝。后二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惋,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传诵。
李白墓
白居易〔唐代〕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译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36
注释
挽¹弓当²挽强,用箭当用长³。
¹挽:拉。²当:应当。³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qín)¹贼先擒王。
¹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¹,列国²自有疆³。
¹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列国:各国。³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
苟(gǒu)能¹制侵陵²,岂³在多杀伤。
¹苟能:如果能。²侵陵:侵犯。³岂:难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36
译文注释
挽¹弓当²挽强,用箭当用长³。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¹挽:拉。²当:应当。³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qín)¹贼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¹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¹,列国²自有疆³。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¹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列国:各国。³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
苟(gǒu)能¹制侵陵²,岂³在多杀伤。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¹苟能:如果能。²侵陵:侵犯。³岂:难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36
赏析
李白墓在采石江边只是一个传说,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现在马鞍山市江心洲的宫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传说而得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这首诗最为有名。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
颔联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绍隆寺
沈佺期〔唐代〕
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非胜适殊方,起喧归理难。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处俗勒宴坐,居贫业行坛。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张将军征西(一作西征)
钱起〔唐代〕
长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争破虏。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计日霜戈尽敌归,回首戎城空落晖。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齐。郁林王
孙元晏〔唐代〕
强哀强惨亦从伊,归到私庭喜可知。喜字漫书三十六,到头能得几多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